【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天天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鲍照()酌酒()踯躅()()大难不死()
2.解释下列词语。
(1)泻:(2)断绝:(3)吞声:(4)踯躅:
3.与原文相比,下列各句均有错误,请一一改正。
(1)风吹仙诀飘飘举,犹似霓裳雨衣舞。
(2)在天愿作比冀鸟,在地愿为联理枝。
(3)芷茸兮荷屋,撩之兮杜衡。
(4)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答案:
1.bào zhuó zhízhú nàn
2.(1)倾、倒。(2)停止。(3)声将发又止。(4)徘徊不前。[:]
3.(1)“诀”应为“袂”,“雨”应为“羽”;(2)“冀”应为“翼”,“”应为“连”;(3)“茸”应为“葺”,“撩”应为“缭”;(4)“樽”应为“杯”。
4.作家与作品
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文本研读】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答案: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答案:
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问题探究】
1.“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学习小结】
诗歌层次,注意作者情感变化,结合对诗句的理解,把握诗歌主旨。
【课时测评】
1.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D.起首两句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2.课文精句积累:在下列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泻水平地,各自东西南北。人生有命,安能行叹复愁。酌酒自宽,举杯断绝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不敢言。
3.默写。
(1),在昼犹昏;,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苏洵《六国论》)
(3),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
(4),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
(5)何时倚虚幌,。(杜甫《月夜》)
(6)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中庸》)
4.阅读《行路难》(李白),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2)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3)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4)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案:
1.A(南朝诗人)
2.置流亦坐以歌踯躅
3.(1)横柯上蔽疏条交映。(2)如弃草芥。(3)草木有本心。(4)其人虽已没。(5)双照泪痕干。(6)皆若空游无所依。(7)知耻近乎勇。
4.(1)世道险阻(2)“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3)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4)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