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诵读散文,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二、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内容,发挥想像,品味散文中形象,注意诗歌和散文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引导学生根据散文中抒写的意象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欣赏方法,体会散文的形象。
第一课时单元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
一、把握古典散文中的形象,注意区分诗歌和散文间形象的异同。
二、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散文中特有的形象美或优美的文辞。
【自学引导】
一、学习方法
1、诵读散文,体味散文的形象和文辞,注意其中创造的形象,诗文有别。
2、深刻理解文本要借助联想和想象。
3、学会从文本出发赏析散文形象和优美文辞。
二、学习指导
1、与诗歌相比,散文的特点。
与诗歌相比,散文的实用性较强,有鲜明的意旨,叙述、说明乃至议论性成分较多,理性较强。但优秀的散文常为避免枯燥的说理,而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吸引读者。如传记文通过语言形象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记叙文通过对事件的生动描写揭示事理,语言借故事喻意,山水游记通过描写景观抒写游兴和感受。甚至在阐述哲理和议论文章中也有很多形象化的成分,包括语言的形象性、举例的形象性、情感的形象性,等等。
2、散文和诗歌间形象性的差异。
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这个比喻对我们认识诗与文的差异具有启发性。诗歌常用比兴,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上下前后之间的联系一般不象散文交代得那样着实具体,有许多跳跃和省略。
如苏轼《赤壁赋》写月夜之中泛舟长江的情景,它是具体展开的,跟实际生活很贴近。而下面的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较之现实生活就升华得近于酿米为酒了。对之之下,差异显而易见了。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3、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可以因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有的并无深意而形象和文辞很美,可以把重点放在形象和文辞上;有的则可以通过对作品中的景物、环境、或人物事件的描写,探究作品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