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拐点
上弦月
1
墩子扛着头小牛犊,往扛犊岗顶攀爬。他身后拖着条尾巴——八岁的儿子。
扛犊岗顶有片足球场大小的平整土地。耕地需要牛,可扛犊岗四周刀削斧劈般陡峭,连牛都牵不上去。为了耕种那片地,人们只能把刚断奶的小牛犊扛到岗顶放养,待它长大后耕作,让它在岗顶终其一生。
据说,从尧舜爷时代起,人们就用这种方式,耕种着那块土地。
往事越千年,现在那块土 地由墩子家“联产承包”。
“要是狼把牛吃了,咱家的地不就种不成了?”
“在咱这山区,狼祸害牛不算稀罕,可狼从不上扛犊岗!”
“为啥?”
“老辈人传下来的说法是,在很早很早以前,普天下发大洪水,只有咱这里的高山没有被淹,扛犊岗顶,成了人间最高的一块耕地。”
“我们老师就讲过‘洪水灭世’的故事!”
“为了使人间最后一块地能耕种,世人不至于绝种,玉皇大帝警告所有的狼:哪个敢上扛犊岗,顷刻天打雷劈!”
“我们老师说,世上没有玉皇大帝。”
“可是自古至今,从没有狼到扛犊岗顶去祸害牛。”
2
儿子没考上大学,墩子要他在家,和自己一起耕种那块地,又搬出了老辈人传下来的说法:“‘洪水灭世’过后,天下死里逃生的不过十几人;这些人,都是靠那块地才渡过了大饥荒,也才有了现在的世界。耕种那块地,是咱家的造化呀!”
儿子还是不愿过土里刨食的生活,到城市打工去了。
墩子仍然独自耕种那块地。他十天半月才带吃食上去一次,那上面有山泉,有他搭建的A字形草棚。上去后他与牛为伴,住上几天,把农活干完再下山。
站在扛犊岗顶,可俯视燕衔春来、雁载秋去,雾漫月沉、霞涌日浮。在这似人间不似人间、非仙境莫非仙境的地方耕云锄岚,春播一颗种、秋收万粒金,墩子觉得自己就是个神仙,老死也不愿离开。
他喜欢久久地鸟瞰山脚下的村庄和自己的家:早上,家门前的河水晃着朝阳的万道红光,浴在红光里、只有钢笔大小的媳妇在河边洗衣裳;晾晒的床单、被面,彩蝶般在晨风里上下飘飞。偶尔,媳妇会冲着他挥胳膊:“你什么时候回来——”墩子尽管听不到却知道她在喊什么,亮开嗓门回应:“带的酒还没喝完呢——”
3
转眼儿子到了结婚年龄。结婚是要花一大笔钱的。正遇到扛犊岗顶那头牛老了,该换小牛犊了,发愁的墩子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热血沸腾起来,打电话让儿子回来商量。
“这次,咱们扛一公一母两头牛犊上去,繁衍出一群牛,扛犊岗顶有的是草!”
“干吗?”
“咱们也耕也牧,在扛犊岗顶办个小养牛场。”
“对!现在一头牛,就是杀了卖肉,连皮带肉也能卖近万块钱呢!”
“以后你就不要再外出打工了,那块地和养牛场都给你经管!”
“可是……狼真的从来不上扛犊岗?”
“自古至今,从没有狼到扛犊岗顶去祸害牛。”
父子俩大碗喝酒。
4
父子俩一人扛着一头牛犊上扛犊岗。
可是到地方一看,老牛不见了,唯有一滩血!
“我说吧,狼怎能偏偏不上扛犊岗呢?”
“可是自古至今……”墩子蹲在地上查看过血迹,一拍大腿跳起来,“不是狼,是人!”
因为再贪婪的狼,也不会把牛连皮带骨头都吞了。
那块地,种不成了。养牛场的梦,更是碎得七零八落。
五十多岁的墩子,只好随儿子到城市打工去了。那块世人耕作了几千年的地,从此荒了。
后来儿子才知道:狼之所以不上扛犊岗,是因为扛犊岗上下蝎子草极多。狼一旦被蝎子草“蛰”到,会全身糜烂而亡,因此避而远之。(有删改)
14.请根据全文,解释题目 “文明的拐点 ”的含义。(2分)
15.小说围绕着主人公墩子和扛犊岗的关系展开情节,请根据该线索概括小说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
16.请分别概括墩子父子的性格特点。(5分)
17.请指出文中画线段落在语言上的特点,并简要分析该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18.小说中墩子父子对于“狼不上扛犊岗”的原因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请结合文意分析作者通过这两种解释试图传达怎样的观点,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认识。(7分)
14.①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1分)
②世风日下,传统美德的失落。(1分)
15.①墩子扛牛犊上岗。(1分)
②墩子醉心岗顶耕作。(1分)
③墩子梦想岗顶养牛。(1分)
④墩子离开扛犊岗。(1分)
16.①父:坚守传统、(1分)勤劳淳朴、(1分)易于满足;(1分)
②子:思想开化、(1分)为人精明。(1分)
17.语言特点:精炼、典雅、句式较整齐。(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作用:①渲染农耕生活的美好;
②表现主人公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陶醉;
③并和后文形成对比,凸显现代人性的贪婪和丑恶。(每点1分,共3分)
18.作者观点:①人若失去信仰,作恶便无所顾忌;
②智慧一旦被贪婪驱使,人将比禽兽更加凶残。认识:略。(只答出观点没有结合生活体验谈认识每点2分,只答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生活体验谈认识得4分,答出两个观点并结合生活体验谈认识得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