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古文阅读答案课内古文阅读。(15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小题1: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2分)。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的词:(5分)①咸:②邑人:③绝境:④无论:⑤不足:小题3:翻译划线的句子:(2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小题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2分)小题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小题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2分)参考答案:小题1:东晋 陶渊明小题1:①都②乡邻 ③与人世隔绝的境地④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⑤不值得小题1: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小题1: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小题1: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小题1: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小题1:试题分析:陶渊明也可写成陶潜。点评:对于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尤其是名家名篇,一定要知道三点,即出处,作者、生活朝代。小题1:试题分析: “绝境” “无论”“不足”都是古今异义的词语,解释时要注意。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具”“叹惋”等。“具”在此句中是“详细”的意思,“叹惋”则是两个词组成的,应译为“感叹惋惜”。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小题1:试题分析:原文中有相关语句,即“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回答时,可以用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点评: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时,要能抓住并利用原文语句做答。小题1:试题分析:从上文中的“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句子可以推知,桃源外的世界依然是纷争不断,人们过着鸡犬不宁的生活。所以桃源的人们害怕世人知道此处后,都会纷纷来这里。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里也就和世外一个样子了。点评:理解文章要透过句子看其根本,即有些句子我们要深入地想一想,这个句子有没有深层的含义,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它和上句有没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等。这样,多思多想,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逐渐深入,我们的置疑的能力也会提高。小题1:试题分析:“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很久没有见到陌生人了。点评:理解文章要透过句子看其根本,即有些句子我们要深入地想一想,这个句子有没有深层的含义,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它和上句有没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等。这样,多思多想,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逐渐深入,我们的置疑的能力也会提高,提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有水平。猜你喜欢《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16分)》阅读答案 10-13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阅读答案 10-13《资讯焦虑和资讯解放(16分)》阅读答案 10-13《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阅读答案 10-13《谦卑的人有福(11分)》阅读答案 10-13《遇难者30万!》阅读答案 10-13《阅读即享受》阅读答案 10-13毕淑敏的《我很重要》阅读答案 10-13《对惯性思维说不》阅读答案 10-13阅读《错过》选段(附答案) 10-13热门预览初中生议论文《眼光》阅读答案 10-13《雕塑一般的姿势》阅读附答案 10-13《登飞来峰》赏析及答案 10-13《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阅读答案 10-13每临大事有静气阅读答案 10-13为你自己高兴 阅读答案(2011年烟台中考语文试题) 10-13《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阅读答案 10-13《大脑的顿悟》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10-13财富与幸福 阅读答案(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中考语文试题) 10-13《失去风景的时代》曹文轩 阅读答案 10-13欢迎使用华夏集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