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正来:读书人,践行者
秋风
与先生相识,已有十余载。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大学毕业,阴差阳错,走入行政,转到商业。皆不合性情,乃回到文字世界,而切入新闻圈。当时,杨浪先生在筹办《三联生活周刊》,我当见习记者。根据自己的肤浅观察,提出一个选题:民间学术生态。其中最为醒目的代表人物就是邓正来先生。
记得是在海淀某处公寓中,采访先生。先生局促于书刊拥挤的办公室。谈的是什么,全忘记了,文章最后是否发表,也不清楚。但先生的神态至今十分清晰,清俊、严肃而刚毅。那种生活很苦,但那种生活很充实,先生乐此不疲。
这次采访对我影响极大。有朋友说,我与先生的人生路有相似之处:做学术个体户。确实,经济与政治情势变了,读书人的生存空间扩展了。但是,先生能够那么从容地在学术和政治建制之外生存、思考、写作,的确需要过人的勇气。是的,不管是会场的正式发言,朋友的漫谈,或酒桌的嬉闹,先生身上总散发出一种强劲的“气”,饱满,有力量。他的生命因此而始终放射着夺目的光彩。即便微博所传那张穿着病号服的照片,也英气逼人。
先生的独立生存状态鼓励了我,我也走上了学术个体户之路,一边在新闻界中工作,一边自己学习、研究。而与当时大多数热爱自由的青年一样,我学习的最为重要的文献,就出自先生之手:先生翻译的哈耶克著作:《自由秩序原理》出版于1997年,《法律、立法与自由》出版于2000年,《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出版于2003年。
先生那种独特的翻译风格,以及每本译著前严谨而篇幅极长的译者导言,相信给所有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后者,可谓译界一大创举。中国人当学习西方思想、学术,翻译就是一条捷径。然而,如何翻译?今日坊间所见者,多为机械的翻译,译者对原著缺乏情感投入,对其学理亦无深入理解。故而经常辞不达意,甚且贻害学子。
但中国另有一优良的翻译传统。严复当年曾采用“译述”之法,实际上是“翻译性创作”。这种做法透露了具有思想家气质的翻译者之主体性姿态:以我为主,融纳西学,铸就中国现代思想、学术体系。以邓先生之严谨,当然不可能采取严几道之法,但他与严几道之意相近,他进行的是“研究性翻译”,对文本及其所传达的思想既有同情性理解,又有本地化思考。故而翻译过程中,文思泉涌,不能自已,而写下那些长篇的序文。可以说,先生的翻译独具一格,或可称之为“邓式翻译”,邓式翻译的过程就是融西学以铸
造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这构成了我的楷模。
邓式翻译彰显了先生治学之显著特征:学以致用。先生是读书人,但先生也是践行者,以学问行道。他的学问不是自娱自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始终以世界视野,置身中国,探寻最为尖锐而重大的问题的解决之道。三十余年来,先生求索于中西学问世界,不是为了学问,而是为了求道。
因为哈耶克,我得以有机会与邓先生近距离接触。2005年,我有意发起成立一个研究哈耶克的民间学术性组织,得到新竹清华大学黄春兴教授的支持,最后定名“华人哈耶克学会”。邓先生闻听此信,立刻表示全力支持,并参加了当年8月26日在香山饭店召开的华人哈耶克学会第一届年会。邓先生恰为我的报告作评议。此后,邓先生多次参加哈耶克学会的会议,即便未克参加,也关心学会的活动,在学会的电子邮件组中经常发言。
再后来,我又有另一个机会与邓先生共事。2010年底,我加入天则经济研究所,进入理事会,而邓先生正是天则所的资深理事。邓先生出自民间,对于身在民间的天则所,心有戚戚焉。在天则的理事会上,他总是能够提出恰切的设想和解决方案。他还与张曙光老师共办学术期刊,试图撑开民间学术的空间,可惜刚出三期,就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戛然而止。
就在一个多月前,邓先生还积极准备参加天则所的理事会。因为住院,不能参加,也不忘天则所。特地写信给理事会说明原委。
12日,我到先生病房。前几天,先生经过痛苦的化疗,当日身体极为虚弱。但见我进来,仍然抖擞精神,坚毅而乐观,说话声音虽低,而不改严谨。出病房后,与先生助手交谈,得知先生病情实已相当危急。但绝未料到,只十几天,先生就驾鹤西去。斯人已去,思绪万千,草就这么一副挽联,以告先生在天之灵:
死生有命,知命以顺命,生则任重。
道不远人,求道而得道,死而后已。
(选自《南都周刊》2013年度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头回忆作者大学毕业,做过行政,也干过商业,最后进入新闻圈,这样叙述既反映出当时大学生毕业就业很容易,又为下文引出邓正来先生作铺垫。也说明作者与邓正来的人生路有相似之处,都是学术个体户。
B.
邓正来先生的办公室很局促,工作环境恶劣,说明他的家庭经济非常拮据,但他却不在意过得很充实,很乐观。他生病时,也依然坚强乐观,这些都反映出他的生命始终放射着夺目的光芒。
C.邓正来在治学方面,讲究学以致用,不是孤芳自赏,自娱自乐,而是为了求道,为了有用于中国,以求解决中国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方法。这反映了他强烈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D.作者在发起成立“华人哈耶克学会”的民间学术组织时,受到了邓正来的全力支持,不但为作者的报告作评议,还坚持亲自参加会议并发言,这表现了邓正来先生对年轻一代的成长的关心爱护。
E.邓正来先生非常关注民间学术生态,无论是外国的,还是国内的,对民间学术的发展,曾提出许多恰切的设想和解决方案。还与其他人创办学术期刊,来撑开民间学术的空间,但由于他是学术个体户,所以期刊不幸夭折。
(2)文中提到翻译有“机械式翻译”“翻译性创作”和“研究性翻译”,请结合文本内容比较分析这三者的优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nbsp;(3)请你谈谈对文本中挽联的意蕴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4)作者认为邓正来先生是他的人生楷模,也是学界的真君子,这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结合文本说明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11.(1)【答案】选C给3分,选D给2分,选A给1分。
【解析】A项“反映出当时大学生毕业就业很容易”不够准确。B项“说明他的家庭经济
非常拮据,”办公室的局促并不一定能说明家庭经济。E项“由于他是学术个体户,所以期刊不幸夭折。”有错。
(2)【答案】 “机械式翻译”可以给人原滋原味之感,但因中外文化差异,中外作家有不同的思维习惯,机械式翻译往往造成辞不达意情况,让读者不易接受。(2分)“翻译性创作”以我为主,融纳西学,铸就自我体系,具有创造性。但这种翻译方法往往会与原著作者的思想产生偏离,使读者无法了解外国文学的原有风味和学术的内涵。(2分)“研究性翻译” 对原著文本及其所传达的思想既有同情性理解,保持原著的风味特点,又融入了本地化的思考,符合国人的口味,也可以融纳外学以铸成自我知识体系,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翻译方法。(2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①这副挽联是对邓正来先生一生的高度概括,是对邓先生高尚人格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对邓先生的深切悼念。(3分)②这副挽联启示人们:做人就应象邓正来先生那样:要看淡生死,顺其自然;更重要的是要承担社会责任,执着探索,死而后已。(3分)
(4)【答案】因为邓先生的生命始终放射着夺目的光彩,让人敬佩,让人赞叹。①面对工作环境的恶劣,或者病魔的折磨时,他始终乐观而刚毅。②作为一个学术个体户,在学术和政治建制之外生存,思考写作中展现出从容,有勇气。③无论在哪一种场合,都有强劲的“气”,饱满而有力量。④严谨的治学态度,讲究学以致用。⑤拥有孜孜求道的执着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贵品质,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⑥非常关心年轻一代的成长。
(意思对即可,每点两分,答出4点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