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语文阅读答案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萧放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源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所祭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酉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节选自《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突破题型】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重阳节起源与大火星有关”依据的一项是( ) A.《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 B.古人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将大火奉若神明。 C.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所祭的是家居的火神。 D.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阳节”的名称见于记载是在三国时代,根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的记载,可见当时“重阳节”作为节俗已定型了。 B.古人将“大火星”奉为火神,在其出现时,人们要举行迎火仪式,当其退隐时,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C.大火星的退隐是在九月,人们以重阳节为时间标志,而大火星的出现在三月,以上巳、寒食为时间标志。 D.古人使用“火历”,虽然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了,但“火历”作为最重要的历法仍然延续使用。 参考答案: 1.A。 2.D。猜你喜欢《襄邑道中》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10-14阅读答案:《元芳体走红的社会学解读 》(含答案) 10-14阅读答案:《也是水湄》(含答案解析) 10-14中考阅读答案:《西塘古镇》(2013安徽省)(含答案) 10-14阅读答案:车千秋,本姓田氏(含答案) 10-14人类如何前往距地4.37光年的类地行星阅读试题及答案 10-14灯下草虫鸣阅读试题及答案 10-14文艺精品与市场 阅读试题及答案 10-14风雨兼程人生路追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陶诗言阅读 10-14竹叶[日本]川端康成 10-14热门预览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201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附答案 10-14议论文《儒雅之风》阅读答案 10-14《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原文附翻译 10-14《渔家傲秋思》阅读附答案 10-14《人体的色彩》阅读附答案 10-14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阅读试题及答案 10-14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子构成排比句:青春如花似火,热情奔放。浸润在书页墨香中的青春更美丽动人: 10-14文言文(一)王念孙,字怀祖(二)刘羽冲,沧州人也..阅读答案 10-14文言文乐羊子妻阅读附答案 10-14《九日寄子约》阅读答案(2015年杭州市中考语文) 10-14欢迎使用华夏集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