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0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 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是以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 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关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于是2009年《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个世代不可。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哪!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1.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
B.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
C.弱者 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
D.东方主义作为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话语方式,它是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的。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B.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东方主义才能够终结。
C.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D.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和西方国家的主观期待也有关系,西方国家有何企图,我们不得而知。
3.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不挑剔,这看似困难,实则容易。
B.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的逐渐改变,使中国人不再有自认劣等的意识,并能够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的肯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
D.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还需要很长时间。
答案:
1.C
1.B
1.C 答案解析: 1.因果倒置。原文第一段中提到:东方主义 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1.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错,原文 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结合本段内容可知,是说东方在经济改变之后,寻求有权力的改变,才会有东西方的关系的改变,东方主义才能终结。
1.A项看似困难,实则容易是对原文的错误理解。B项使中国人不再有并能够都过于绝对。D项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不正确,原文是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可见文章强调的是西方对东方,不是相互的,异文化说成不同民族是偷换概念。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