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后来又形成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就这样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被逐步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标志着和的理念趋于成熟。
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
C.和同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E.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反应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2.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内涵有什么不同?(4分)
3.和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4分)
答案:
1.AE
2.(1)和是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体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2)同是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的单一体,是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每点2分)
3.(1)殷周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2)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与同对举和和实生物命题。(3)春秋时晏婴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体现中庸思想;春秋末期,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将和的思想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中。(4)先秦诸子对和进行了深入讨论,使和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每点1分)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A项,和的理念趋于成熟的标志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还不能完全标志和的理念的成熟。E项,应是: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2.试题分析: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内涵的阐释集中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其标志词: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并可依此,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提取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某一事物的所有性质及其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事物的属性;其中,为该事物所特有的并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其本质属性。重要概念仅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一个概念性词语;而重要词语则相对比较宽泛,包括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等。
3.试题分析:这一问题的回答,要立足于全文,梳理一下各段的大意,并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答案,只是第一点的答出有些难度。需要考生从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中分析概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