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人人都成低头族了,但是你们大家都在看手机,有没有注意跟别人比有什么差别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同样是看手机,你shū了吗阅读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同样是看手机,你shū了吗阅读原文及试题
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思客早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众①的读书习惯,累计回收有效问卷660份。调查结果显示,43%的受众认为,大部分读书时间被短视频、即时通讯等娱乐活动占据。截至2021年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刷短视频已经成了杀时间第一利器。被短视频霸屏的你,有多久没读书了?我们分析了这660份调查数据,为你描绘短视频冲击下读书人的变与不变。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并非如此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71.45%的受访者表示读书是为了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最近登上热搜的中科院博士的致谢,让我们更加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近七成受访者认为,读书主要可以开阔眼界、提高修养,有受访者说读弟是认识世界的捷径
想读书,但多数受访者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79.91%的受访者认为,读书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影响阅读完成率。有受访者说,下班回家还要做饭看孩子,没时间念书阅读要动脑子,但有时候累了脑子就不转了
51%的受访者平均每天阅读时长低于1小时。30~60岁的中年阅读群体,平均每天阅读时长在1~2个小时的比例较高
43%的受访者表示空余时间被短视频、游戏等活动占据,读书成为相对靠后的选择。有受访者说,不是不想读书,实在是短视频太吸引人手机刷着刷着,天就黑了。但也有受访者表示,短视频里别人分享的书,我会找来读玩手机虽然占用时间,但也为读书提供了新入口。
受访者中,超八成是地铁读书人
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电子阅读成为很多人的首选。调查显示,82.18%的受访者选择用手机读书,7.39%的受访者会读纸质书,有声书阅读的比例则超过三成。《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3本。人均纸质书阔读量6.2本,比2019年减少2.6本。2020年电子阔读付费用户中,26.8%的人每月平均花费100元及以上,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高质量内容买单。
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书成了通勤②路上最好的陪伴。调查显示,85.4%的受访者会在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上阅读,且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城市化的进程滚滚向前,人们通勤的
时间也有所增长,在每日枯燥无聊的上下班路上,时间完全属于自己,人们通过读书来充电放松。
17~22点是阅读的晚高峰,超七成受访者一个月能读完1~3本书。对多数人来说,白天的阅读时间趋于碎片化,晚上时间相对完整,没有太多社会活动,在这个时间段用来读书的人也更多。75%的受访者表示,一个月能读完1~3本书,13%的受访者每月能读完至少4本书。20岁以下受访者平均每月读完1~3本书的受访者比例最高,为83%。
硬核书籍与心灵慰藉是多数人的阅读选择
过去的一年,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书单。据京东大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小说、文学、励志与心理学类书籍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群中都更受欢迎。法律类、童书教辅、科学与自然、历史政治、理财投资等功能型或学习型书籍也在不同人群中各有增长,而且集中度更高。经历了疫情的洗礼,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追求新知识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思客调查显示,20~29岁的年轻人,更偏好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类、专业学习资料书籍。2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文学艺术类、娱乐休闲类、专业学习类资料书籍更受青睐。
90、95后的年轻人爱读哪些红色著作?京东大数据显示,《红星照耀中国》《苦难中国》等书籍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1985年以后出生的读者越来越愿意读《毛泽东选集》等著作。
无论是寻求心灵慰藉还是追求新知识,读书的真正目的,都要回归生活来观照。在充满诱惑与忙碌的时代,读书对于你的意义,或许时间能给出答案。
(摘自《新华网》,2021年4月23日,略有删改)
〖注释①受众:新闻媒体的传播对象和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的接受者,色括读者、听众和观众等。②通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1.下面结论与上文信息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短视频用户规模暴增,是由疫情导致的。
B.中年群体的空余时间完全被短视频占据。
C.通勤者用完整的时间来读的都是电子书
D.年轻人有着较为集中的阅读方向和兴趣。
2.同样是看手机,你shū了吗?题目中藏着奥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3.有同学认为,上文只呈现客观事实,没有体现作者的态度与倾向。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结合上文,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4.联系上文和下面资料,结合你阅读教材中某一部名著的真实体验,写出你对硬核书籍的理解。(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