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是七年级上册来自朱自清的一篇文章,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春》这篇课文的笔记,希望这些能够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二、重难点分析:
1、朗读盼春部分,品味语言美。
(1)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人们对春的急切向往之情。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宣告春天的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2、第②段是如何写春天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个自然段是宏观勾勒春天。
先用一切画出春的轮廓。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运用拟人、排比,展现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勃勃生机的景象。
3、描绘了四幅春景图,为何还写迎春图?
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一年之计在于春启迪人们:抓住大好春光,奋发向上。体现了文章主旨。
4、本文如何写景?
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②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③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到低、从近到远等;
④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
三、课文小结
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赋予它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的主要特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从不同角度,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争荣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心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春》课堂笔记的所有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同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