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笔记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笔记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是高中学习重点,其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内容小编对其进行了总结,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些内容的重难点分析吧!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整理

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

《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

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5.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6.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篇文言文的所有内容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