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非常讲究尊卑有序,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死去有不同的说法,这种说法也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死的几种说法的内容称呼,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死的别称有:
1、按身份等级
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zu),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
2、按年龄
不满20岁死曰殇,此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12~15岁中殇。16~19岁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
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
老年死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3、按特殊原因
为某事舍命为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者谓之阵亡,现作牺牲。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
4、按不同宗教
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无常。
5、其他
民间对死的敬称,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陨者。
一般称人死为辞世、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已故。
6、土语、俏皮话
见阎王爷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担),听蛐蛐叫唤去了(言已入土与秋虫为伴了),艮儿屁着凉,翘辫子,踹腿,蹬腿儿等等,多具贬义,不能用在丧礼和其他正式场合上。
扩展资料:
1、死,指原有物质的新陈代谢停止,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能恢复。是一种生命物质失去活性的状态。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能够导致死亡的现象一般有:衰老、被捕食、营养不良、疾病、自杀、被杀以及意外事故,或者受伤。所有已知的生物都会不可避免的经历死亡。
2、死亡的其他说法
坏人死了叫翘辫子或回老家,亲人或朋友死了叫去世、逝世,小孩子或未满18岁的死了叫夭折,突发死亡叫遇难,高僧之死叫坐化。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死的几种说法的内容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