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高中文言文翻译题是要讲究方法技巧的,以及也有几个需要注意的知识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文言文翻译十种方法及六个注意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一起来看看吧。
十种方法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
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2、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3、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注意: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贰
六个注意点
01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翻译时应将其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①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此句中不吾知属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吾做动词知的宾语放到了动词的前面,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为不知吾。译为:不知道我。
②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此句中的劳于求密于法属介词结构后置,于求是劳的状语,于法是密的状语,翻译时应将其分别调整到劳密之前。译为:在搜求上费力在制度法令上严密。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此句中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将而能不易其志者移到缙绅前。译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士大夫。
02 省略
古代汉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一般不省略,所以,在翻译时应该先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然后再翻译。有些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做必要的补充。
①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此句中越中无足与语是省略句,介词与后省略了宾语之,应为越中无足与(之)语。译为: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
②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此句中遇人一以诚意是省略句,遇人前省略了主语王尧臣,翻译时应将其补出。译为:(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
③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此句是省略句,其中为白县吏中为之后省略了宾语之;遂遣人下之前省略了主语县吏,也应补出。译为: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④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
此句中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与银色下劣在语意上不连贯,翻译时应做必要补充。译为: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
03 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经常出现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些情况,一定要把这些活用现象一一落实。
①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此句中壮本为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译为已是壮年,须本为名词,胡须,在此活用为动词,译为长了胡须。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此句中闻本为动词,知道,此处为使动用法,译为使知道。
04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翻译时应根据其具体语境在现代汉语中寻找恰当的词语置换。
①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此句中名在古代汉语中有名字,名称命名,取名名号,名分名声,名誉有名,著名等义项,翻译时应根据语境来确定恰当的义项。名在该句中应译为名声,声望。
②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此句中备在古代汉语中有完备,齐备预备,准备满足,丰足等义项,翻译时应根据语境确定其义项。备在该句中应译为完全,十分。
05 通假字
文言文中时常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固定格式等,翻译时应仔细辨别。
①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此句中见是通假字,通现,译为显露。
②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此句中中国一词为古今异义词,今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古义为中原地区,翻译时切不可用今义替代古义。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此句中出入为偏义复词,出入在这里是进入的意思,出只是出入中的衬字,可以不译出。④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此句中无乃欤为固定结构,在古代汉语中一般译为恐怕吧。
06 修辞
文言文中有些比喻、借代用法不便直译,若直译,意义会发生变化,这就必须借助意译,将其准确译出。 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此句中鼎足为比喻说法,若直译为鼎的脚肯定不合语意,应译为三方并列。
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句中两虎共斗为比喻说法,若直译为两只老虎争斗显然不合语意,应译为如果我们像两只老虎一样互相争斗起来。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此句中的口舌是借代用法,本义为嘴和舌头,若直译为嘴和舌头显然不合语意,应译为言辞。
上面就是高中文言文翻译十种方法及六个注意点了,你们都掌握了吗?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高中文言文翻译十种方法及六个注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