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对于语文的学习,需要掌握课文内容、字词、作者、最中心思想等等。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部编版九年级(上)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一、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二、生字词
省(xǐng)悟诓(kuāng)骗
脊(jǐ)梁 搽(chá)
前仆(pū)后继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驳斥对方的论证。
第三部分: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同时写出作者鲁迅的观点从古至今都有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四、课后思考
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中国的脊梁是指那些脚踏实地地为民族地进步而奋斗地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地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于下层,代表着广大民众地利益。反复强调中国地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地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地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地真正代表。
第18课《怀疑与学问》顾颉刚一、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生词识记
程颐(yí) 譬如(pì) 腐草为萤(yíng)
虚妄(wàng) 盲从(máng) 停滞(zhì)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三、整体感知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
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③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答案示例: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5.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答案示例: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6.第6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答案示例: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再从正面阐明。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7.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一、作者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二、生词识记
汲(jí)取 渊(yuān)博 根深蒂(dì)固
锲(qiè)而不舍 孜(zī)孜不倦
不言而喻(yù) 持之以恒(héng)
推敲: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锲而不舍: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镂刻。舍,停止。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三、整体感知
1.本文中心论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梳理文章结构:
提出问题(1-3):设立问题,分析答案,引出观点。
分析问题(4-12):举例子、讲道理,论证观点。
解决问题(13):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3.深层探究
(1)提出论点:
①作者是怎样提出观点的?
作者以一个问题开头,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们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观点。
②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生动有趣,吸引读者读下去;为后面做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
(2)论证观点:
①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A.渊博的知识。
B.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C.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②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A.举例论证
a.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b.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B.道理论证:第5段和第10段。
四、课文小结
谈创造性思维
文章由一个选择题入手,告诉人们探求事物不要满足于一个答案,一种方法。并通过阐述创造性思维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及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的特点,号召人们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探求新思路,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第20课《创造宣言》陶行知一、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现代著名教育家。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口号,并且真正做到身体力行,同贫苦学生同劳动、同甘苦。鉴于陶行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创造性的工作业绩,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二、字词积累
中(zhòng)伤 遁(dùn)词
懦(nuò)夫 豢(huàn)养 灌溉(gài)
鲁钝:愚笨,不敏锐。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山穷水尽: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三、整体感知
1.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4):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第二部分(5~11):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5):以东山樵夫为例,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第四部分(16):发出创造宣言,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
2. 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3.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
这五种借口是①环境太平凡 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4.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即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5.文章提出了作者自己怎样的观点?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6.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7.语言特点:本文叙议结合,运用大量的排比,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四、课文小结
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
以上就是小编收集的部编版九年级(上)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