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读征程想故园问离别──谈王崧舟《长相思》教学中读、想、问策略

读征程想故园问离别──谈王崧舟《长相思》教学中读、想、问策略

经过长长的期盼,终于在网络上读到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10月18日在无锡全国首届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研讨观摩会上公开教学《长相思》的课堂实录。这位栖息在诗意语文里的情感派大师,把我们带进了诗情画意的世界。在纳兰性德、王崧舟和学生们共同创造的情境里,我们形象地感受着那荡气回肠的美读、直面心灵的想象和充满生命意义的追问。

一、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在《长相思》教学中,王老师把读始终贯穿整个过程,不仅读的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正可谓是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感情读;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读和悟。

1、读得充分:

感悟语言的主要方式是诵读和背诵。王崧舟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自主读中感知词句,在默读中理解词意,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想象与感悟形象。

让我们来看王崧舟的两次范读: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是帮助学生悟情,为学生的感情朗读提供示范;学生通过想象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王老师再次用范读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长相思》课堂里17次传出朗读的声音,再加上学生的7遍自主读和1次默读,24次文本的感悟与对话,语言和精神在朗读中积淀,情感在朗读中迸发飞扬。

2、读得技巧:

充分地读需要技巧,除了正确运用读的方式外,王崧舟老师注重了朗读的技法指导。他首先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上4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停顿适当。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又由整体上感悟词人非常思念家乡,到从字里行间具体叩问其身在哪里、心在何处。读的层次分明,层层深入,直抵形象与情感。

王崧舟老师不但注重读的指导,还给予读积极的评价。诸如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的时候,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真好,你们注意到没有,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在教师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词意,习得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并且增长了自主学习的信心,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

3、读中生情:

学生在自主读中理解词的情感,在默读中感受词人的情怀,在教师的范读中想象体验着情感,在朗读中感悟与生成情感。

《长相思》的教学在读中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这节课中的情,是融合了师生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求真、向善、热爱生活的情。这节课中的读,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词人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词人者的人格、思想和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心灵的诗意。

二、想──行在征程,心系故园

王崧舟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教学中,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围绕征途与故园,教者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身心分离的情感。

1、用音乐的渲染和言语的诱导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在背景音乐《怆》里,王崧舟用他那磁性、激情而内敛的声音,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引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

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然而教者话锋一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写话时,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2、在想象中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想象是以语言为依托的,在朗读中学生们体验着想象,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生1: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生2: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

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终究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听和读,建立起我们与生活、与文本的联系;说和写,则生成话语。王崧舟在《长相思》教学中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就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挑着水,一家人做好饭后,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家乡美丽、温馨,安宁、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两次想象,让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语言和精神得以同构。王崧舟老师再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在想象中朗读,加强形象,升华学生的情感。

三、问──问君何事轻离别?

问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显示剂、催化剂和兴奋剂。王崧舟在《长相思》教学中,既发出了帮助感受理解的导问,又设计了引领感悟的查问,更实施了直面心灵的追问,显示出阅读教学就是心灵的对话。

1、导问引领感受,查问帮助理解,感悟离别:

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王崧舟在导语中让学生感受主题乡愁,且这种感受在读和问中一步步地加强理解。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通过问,让学生阅读,并结合插图、注解进行理解。学生们对整首词理解得如何呢?王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身在哪里?一个是心在哪儿?)进行了检查理解,引领学生感受词人的身和心,初步感悟征途与故园。

在导问、查问的引领帮助下,再通过想象的张开,问终于达成了目标──想象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情景与画面,感悟到身与心的分离。

2、追问叩击心灵──何事轻离别?

词是一种精练而有韵律的语言形式,它形象丰富、感情丰妙,极富特质。王崧舟充分展示构建诗意语文的重要手法,进行文本的拓展,对感悟的形象进行巩固和深化,发出了直面心灵的追问,营造具有生命意义的对话。

读到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冒出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教者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由学生追问出来。在学生的追问中,王崧舟独具匠心地进行了文本的切换,呈现出词人的自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学生的追问和词人自问再次把学生引入故园情景的追思中,并由此生发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一次次叩问──问君何事轻离别?在叩击心灵的追问中故园的感悟步步加深,乡愁越来越浓。

3、反问升华情感──何轻离别?

面对众人直及心灵的追问,纳兰性德不得不反问──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词人反问自己,反问父亲,反问妻子,在一次次地反问中表述着自己的理想与壮志。我们在词人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矛盾中体悟到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至此,词人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尽情地美读、心灵的回想和生命的追问,是王崧舟语感训练的三大装备。以语感能力为阅读教学的目标,情感、想象和生命意义造就了王崧舟诗意的课堂。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