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本着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我们重新审视《论语》中所体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仍会感到有当代教师学习、借鉴的地方。
一、设立私学,有教无类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但一般平民百姓的子弟是上不起学的,文化的传播范围是很有限的。孔子恐怕是创办私立学校的第一人,而且,他的学生中大多出身贫贱。为什么穷人的孩子能上得起学?因为孔子收费十分低廉。《述而》篇中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脩,即干肉,十条为束,束即十条干肉。这是古代用来作为初次拜见的礼物,但这礼物是微不足道的。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卫灵公》),能面向所有学生,不分贫贱、地域,一视同仁。孔子设立私学而不以赢利为目的,又能平等地对待他的学生,有利于文化在下层人民中间的传播。这一办学指导思想是值得今天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民办私立学校的办学者们学习的。
二、启发式教学原则和寓教于乐思想
孔子教学不是单纯的灌输,他善于根据学生实际相机而发,注重引导学生去乐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可能是孔子的首创,至尽仍被视为经典之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等,都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乐学思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运用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颜渊就曾感慨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启发式是乐学的前提,乐学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孔子弟子能达到三千人之多,且贤者七十二,这与他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乐学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再反省当代许多人奉为法宝的苦学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应该从孔子身上学到点什么?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
孔子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他也确实是这样实践的。《颜渊》篇中记载了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而孔子针对三人不同的性格和学识,便有三种回答。在《先进》篇中,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竟然用完全相反的话回答他们,公西华提出疑问,孔子说道: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教学中看对象,有的放矢,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孔夫子的确了不得!
四、终身学习的观念
许多人认为,终身学习的观念是舶来品,是开放后才传入我国的一种学习理念上的革命。其实,《论语》中的很多记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里仁》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述而》篇中的学而不厌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有一次,孔子站立于黄河岸边,看到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河水时,由衷地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的感叹。而且,即使他经常处于清贫,甚至饥饿之中,也毫不悲观,仍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而坚持不懈。从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等记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超然脱俗、求知若渴的圣贤就站在我们面前。对于好学的弟子颜回他更是大加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现在,时代变了,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更快。据研究,一个人工作一生所运用的知识,只有20%左右是在工作前的学校里获得的。如果不能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一个教育工作者决不可能搞好他的工作,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观念的开拓创造型人才。
在《论语》中,我们还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学思结合和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他的特别强调后天的重要性、德育的教化作用、对美育的精辟论述、身教重于言教的思想。重新品味,这对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发挥好主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