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
1、积累基础知识,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内涵。
2、认识孟浩然和他的山水田园诗。
学习设想:
这是篇评论一个诗人的文艺随笔,我们学习的重心并不在文艺评论文章特点,而是向通过本文的学习,在完成基础积累识记字词,理解重点语句含义的基础上,对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者孟浩然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进而从一个较深的层面认识孟浩然的诗,哪怕只是窥其一斑,只要悟透了,对我们以后解读孟诗甚至是山水田园诗都是不菲的收获。
课文解读
一、导入新课
你能背出孟浩然哪些诗,选你最喜欢的一首默写,并赏析。
二、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积累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最好再写一遍。
张洎( ) 轴尘缣( )古 颀( )而长,峭( )而瘦 提书笈( )负琴而从 张祜( ) 襄阳美会稽( ) 酩酊( )大醉 皋陶( )魏阙( ) 舟楫( ) 红颜弃轩冕( )徒此挹( )清芬 到家日已曛( ) 糟粕( ) 沿月棹( )歌还
2、作者对孟浩然和他的诗持什么态度?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孟浩然?
三、细读揣摩
1、品读课文,理解以下句子含义
(1)张祜曾有过‘襄阳属浩然’之句,我们却要说:浩然也属于襄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
(3)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请联系全文中心,谈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还有哪些难解的句子,同学之间做个探讨。
四、问题探究
回顾全文,文中如何评价孟浩然的诗?你如何理解这一特点?
五、阅读延伸
读下面孟浩然的一首诗,自选角度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六、课下积累
背诵文中孟浩然的诗句。
[链接]
关于作者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人称孟襄阳。他的经历较简单,早年隐居在离襄阳城30里的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在太学赋诗,举座嗟而佩服。曾游览东南各地,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均有交往。李白有两首怀念孟浩然的诗。杜甫也有诗赞颂孟浩然。他的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隐居田园生活。他为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故生前死后皆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10年,诗集编成后,即送秘府保存。《全唐诗》收集了他的200多首诗,其中近30首是描写、歌颂家乡的诗,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襄阳城内东北角鉴湖附近曾建有孟亭。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孟浩然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有《孟浩然集》。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是年辈较早的一个,其人品和诗风深得时人的赞赏和倾慕。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
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另外,孟浩然在诗体的运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读来别有滋味。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孟诗鉴赏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洞庭水满,河岸边几乎相平,湖水空明,与蓝天相接。云梦泽上蒸腾像雾一样的水汽,湖中波涛澎湃动荡摇撼岳阳城。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圣明时代无事可做,感到羞愧。坐着观看垂钓的人,只是空有对鱼的羡慕之情。
涵虚:水汽浩茫。云梦泽:古大泽名。岳阳城:在洞庭湖东面。济:渡过。端居:闲居。坐:因为。徒:徒然。
[赏析感悟]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次来到长安,并赠给当时宰相张九龄一首诗。这是一首他在游历洞庭湖时写的。诗人借洞庭湖起兴,描写了洞庭湖壮丽的景色,进而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政治抱负,希望有人引见的心情。这首诗写得得体,有分寸,同时也没有失了自己的身份,不着痕迹,流露心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潮平岸阔,远远望去,水天相接,浩淼一色。开头两句,极写洞庭湖极开朗涵浑,汪洋浩阔之势。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向往之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诗文解释:树叶飘落,大雁向南方飞去,北风呼啸,江水寒冷。我家住在襄水曲折处,远隔在楚云那边。想念家乡的泪水已经流尽了,遥望天边的一叶孤舟。想询问迷离的渡口在哪里,黄昏时,江水滔滔,与海相平,一片茫茫。
词语解释:木落:树叶脱落。家:居住。看:守望。迷津:迷失的渡口。
诗文赏析:这首诗抒写了怀念故乡的深情。诗人出游,正值寒冷之季,不免想起故乡,勾起了思乡之情,抒发了自己惆怅的乡愁。全诗看似平淡,遣词造句却破费心思,借景抒情,一气呵成。全诗情景交融,语言含蓄自然。
这是一首抒情诗。大约是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作。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诗人抓住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出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诗人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诗人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置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何况诗人正远离故土,又陷入出仕入仕的矛盾之中。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因此诗人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指出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诗人家住襄阳,古属楚国,因此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传达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品味,是很能体味到诗人的匠心。第二联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但并未点明;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盼望,自然只是想象,却使思乡的感情,衬托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入世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出世与入世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把隐居与出仕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之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充分烘托出诗人迷茫的心情。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雕琢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