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思考练习第2题),明确古井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问题。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二)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读解生字新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再指名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误读,区别字形。
1.读准生字读音:
乳(rǔ)汁的乳,报酬(chóu)的酬是翘舌音,要读准。
读准以下容易误读的音:
扁担(dàn)的担,不要读成dān的音;
单薄(bó)的薄不要读成báo的音;
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shì)的中似,不要读成sì的音;
日子长着哩 (li)的哩应读轻声;
提供(gōng)的供不要读成gòng的音;
他们懂得(de)的得应读轻声,不要读成dé 的音;
不能总让大家出力气啊和多好的古井啊中的啊,应按啊的变调读,前者应读ya,后者应读na。
2.注意以下字形:
暮色的暮下边是日;
络绎不绝的绎不要写成泽;
六旬的旬与句,陶冶的冶与治不要相混。
3.提醒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熹微、歉意、陶冶、络绎不绝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歉意:抱歉的意思。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二)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古井的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古井?想一想各自然段的意思,分小组讨论,并解答;再由老师归纳,顺便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1.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都来取水。
第2自然段: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第3自然段: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来不要报酬。
第4自然段:老两口表示歉意。
第5自然段:乡亲们劝说两位老人接受大家的帮助。
第6自然段:古井使大家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想一想,议一议:按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自然段的意思联系比较紧)为全文划分四个结构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
第三段:第3~5自然段
第四段:第6自然段
3.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从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从而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使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及结尾一段话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阅读分析第一段:
1.这一段写了四句话:有两句话是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的,还有两句话是进一步说明井水的质量和古井与乡亲们的关系的。读一读,想一想,找一找,把前两句话画下来。后两句话中清凉可□的可口是什么意思?
2.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她的儿女,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古井比喻成温情的母亲呢?
(甜美的乳汁指清凉可口的井水。哺育是养育、培养的意思。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三)阅读分析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段中有没有很多这个词?如果没有,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挑水的人很多的?
(不用很多,而用时间长、人数多、路面湿表现。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生动的。)
2.春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说下过一场夏天的雨或秋天的雨?
(春雨不同夏天和秋天的雨,它的特点是雨水少,有贵如油之称。下起来不大,断断续续,一般刚能润湿路面。)
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路面是什么样的?
(湿漉漉的。)
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说明了什么?
(说明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路上人来人往,免不了会有井水洒到地上,路面总也不干。)
3.这一段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表现了古井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四)阅读分析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乡亲们帮助村里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两位老人为什么需要有人帮助挑水呢?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挑水的?老人怎样表示?乡亲们又是怎样劝说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年过六旬、一瘸一拐;又矮又瘦、很单薄;女儿外地教书,所以老人需要有人帮着挑水。)
2.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这里,这个、那个用在上下句里说明什么?
(帮着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许多人。)
挑一担提一桶,上句是担,下句是桶,说明力气大的就挑担,力气小的就提桶。
老人的水缸总是满的,这句话说成老人的水缸满满的有什么不同?总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一直是满满的,大家不间断地帮老人挑水)
3.乡亲们这样不间断地、热情地帮助老人挑水,老人很感激。多次表示要给乡亲们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于是,老两口带着歉意说: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自出力气啊。老人的话里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那么,不白出力气是什么意思呢?
(是有报酬)
总让的总跟总是满满的的总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一样,都是一直、一向的意思)
换个意思相近的、同学们口头上经常说的口语词是什么?
(老是)
4.乡亲们是怎样表示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这句话点了问号,应该怎样读?是有疑问而提出询问的语气,还是强调古井为乡亲们做了巨大贡献的一种反问语气?连同下面一句话试读一下看看。
5.乡亲们总是劝说两位老人,劝说是什么意思?
(劝解、说服)
为什么还要劝说两位老人呢?
(因为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要给帮助挑水的人一些报酬。乡亲们不肯接受,只能向老人讲道理,让老人安心接受帮助。)
这种劝说是不是只有一两次,还是多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每次老人表示,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的。总是)
6.这一段出现了两个总是,一个总让,查查工具书,这里的总是什么意思?
(经常、一直或一向。)
一是为了表示乡亲们对两位老人的无私的热情的帮助,一是为了说明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感激乡亲们要有所表示。
7.有感情地试读这一段,再指名读。要读出乡亲们的关怀热切和体贴的感情,还要显示出两位老人的不安和感激的情怀。
(五)阅读分析第四段:
1.先齐读,再自由读课文结尾段。
多好的古井啊,好在什么地方?下面的话,说明了多好:
①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什么是生命的泉水?泉水前面为什么加上生命?
(人们享用古井的泉水,使生命得到保存。)
这句话跟开头一段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再读读开头段。
(这句话跟开头段呼应了,是开头段内容的概括和加深。)
把开头一段和结尾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看看它们的联系密切不密切: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它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
看来,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二者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②古井多好,好在一是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二是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陶冶是什么意思?工具书上是怎么讲的?品格是指人的什么?
(陶冶,原来的意思是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用来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品格是指人的品质、风格。)
小组(或同桌)议论,然后全班讨论:古井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古井源源不绝地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一无所求。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乡亲们以什么影响?换句话说,这种精神乡亲们学到手没有?
(学到手了)
表现在什么地方?
(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2.小结:
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不要报酬,说明古井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