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新课改形势下阅读教学的若干误区

新课改形势下阅读教学的若干误区

在新课改形势下,阅读教学初显勃勃生机,但依然存在着若干历史和现实的问题。有些问题!日益成为制约语文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阅读教学设计失当

传统阅读教学把文本解读作为唯一任务,教师围绕文本作繁琐分析,从作者简介到写作背景,从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当前阅读教学打破了这一教学程式,趋于变化和开放,但很多语文课缺乏经营,设计失当。一是对文本解读花时不足,深入不够,经常偏离主线,在文本以外的边缘地带活动,不能深入文章腹地。二是层次感不强,教学板块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和逐层推进,常常把彼此不相连的教学内容平列,没有详略主次,以致课堂节奏松弛,更无法掀起教学高潮。三是缺少整合,没有牵一发动全身的点的突破,或是能够串联所有教学内容的红线,很多语文课追求外在的浮华新异,教学环节繁冗赘余,常常节外生枝,不够明朗简洁。打个比方,阅读教学的选点好比钻井采油,钻得一口恰到好处的深井,能果得丰富的原油;选好一个突破口,就能深入课文内核。笔者听某教师教《祝福》,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之后,先让学生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其间插入封建伦理、程朱理学的讲解,再集体讨论祥林嫂的死亡原因,最后拓展阅读《荷花淀》,比较水生嫂和祥林嫂的形象,用了三节课仍感仓促,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依然模糊,甚至闹出许多理解上的笑话。像这种平铺直叙、浮光掠影式的教学时有所见,几乎不会给学生留下多少印象,以致十多年语文学下来,让学生终身难忘、记忆犹新的课寥寥无几。

二、阅读教学中的虚假民主

学生是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业已成为基础教育理论中的定论,也成为语文教师作报告时最时髦最响亮的口号,于是大家经常看到语文课堂气氛活跃踊跃,回答正确,掌声如潮,师生互动总是令人欣喜的。在这样的时尚支配下,广大语文教师自然向这个方向努力,技艺高超者能纵横搏闺,屡屡出彩,却难倒了技艺拙劣者,无奈何只好弄虚作假以便同台演出。在公开教学中这种虚假表演尤其突出。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很多语文课上学生发现问题的民主权利被无情剥夺了,教师满堂发问,一个比一个深刻,而学生没有问题,就算有也是在教师的真切询问下找来敷衍老师的,发现问题这种原本让阅读主体来完成的教学环节完全由教师包办代劳了。学生探讨问题的民主权利也被剥夺了,在讨论问题时,教师驾驭 课堂的功夫了得,让说就说,要停就停,指哪里到哪里,要什么有什么,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成了一个个有灵性的道具,对不感兴趣的问题要 热烈讨论,对感兴趣的问题却欲说还休,教师为了追求自己教学设计的完满,或者满足评委的口味,置学生的实际需求于不顾,表面上大讲教学民主,骨子里根本没有学生二字,表面上在诱导学生,实质是在诱骗学生进入早已设定好的思维圈套。当前这种虚假民主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倾向,令人担忧。

三、阅读教学中的浮躁凤气

社会学家分析说,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公众的心态普遍缺少一种恒久的追求,人们的情绪时常处于亢奋和起伏状态。浮躁是这个时代流行病,同样感染了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有些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是扎扎实实地研究如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是热衷于模式的建构,口号的翻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关于阅读教学模式就有数十种之多,笔者听某教师教鲁迅先生的《药》,学生对课文内容尚不十分熟悉,对小说语言的妙处尚未咀嚼,就匆匆讨论夏瑜的悲剧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对夏瑜应持同情态度或是批判态度。接着便在课堂上补充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将夏瑜的革命与阿Q的革命作一比较。这种半生不熟,华而不实,漏洞百出的语文课用时髦的话讲是大容量,快节奏,高放率,其实是语文教学的浮夸风,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浮华行为。还有些教师对教学中的新生事物顶礼膜拜,如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有些语文课上,Flash动画和powerpoint充斥课堂,可谓有声有色,令你应接不暇,眼花缭乱。但教师就是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而用新技术代替对语言的感悟,用图像和声音代替了对文字的体认。还有些语文课,一会儿歌曲欣赏,一会儿器乐演奏, 一些与课文理解无关的环节冲淡了语文的味道。当前这种浮躁习气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是表面的辉煌,而不是实质的生长。教师自身招数使尽,学生就是不见长进。因为教书毕竟不是唱曲,教学强调的慢工夫,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夸张;浮华和躁动是另一种幼稚,是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思想行为不踏实的作秀表现。

四、阅读教学中的低俗倾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无疑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但并不是说激发了兴趣就是成功的课,因为兴趣有高下之分,雅俗之别。有些教师为了兴趣,不惜使用一些低俗的话语、表情,博取学生的笑声,气氛活跃了,然而严肃高雅的作品被庸俗化了,甚至被亵渎了,学生的灵魂非但没有得到净化,反而沾染了一些不洁的东西,如市侩习气。笔者听某教师讲《在烈日和暴雨下》,执教者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想象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艰辛和苦涩。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设想了一个场景:让学生扮演祥子的妻子虎妞,在雨中给学生扮演的祥子送伞,两个人进行一番对话。且不论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对本文的教学有何意义,就对话的内容和着表演而言,台词轻浮,动作滑稽,学生看后哄堂大笑。教师的原意是让学生从侧面体会祥子在底层挣扎的艰难困苦。与这位教师的初衷不同,学生偏不那么想,他们用笑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笔者大惑,无限辛酸凄凉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能调出这么多笑声?低俗化倾向还表现在对文本解读的低俗,对学生评价的低俗。如教学花间派词人温庭蕴的词作,认为作者以男性身份描写女性情思,是性别角色的错位,是解决性诱惑与性释放之间的矛盾。至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很多教师坚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分或是分不出高低优劣,明明是答非所问,却频频点头,明明是漏洞百出,却廉价喊好,让学生在一番飘飘然之后,一无所获,这种一味讨好的评价方式看似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其实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是语文教学的大锅饭。

五、阅读教学中的低效训练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虽然强化了训练意识,但训练的成效不容乐观。笔者在听课中发现,阅读教学的训练基本上处于低效状态甚至无效状态。 一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片面训练的倾向,或只练读不练写,或只练读写不练听说,缺乏全面提高、整体发展的观念。在对待全体学生上亦是如此。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主动思考,接受训练的是少数,悠闲自得,轻松度过四十分钟的是多数,甚至不少学生视语文课为松弛神经的休闲中心。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对有些语文教师而言成为一句空话。二是存在机械训练的倾向,由过去练得太少又发展为今天练得过滥,那铺天盖地的练习册和模拟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言养,反而坏了学生感受语文美的胃口,使之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以至于形成一个荒唐的逻辑:学语文等于讲课文,讲课文等于做题目,于是学语文等于做题目,把丰富多样的训练理解为做习题。学生的灵气就在这题海中被磨灭殆尽。结果是书本知识掌握了,解题能力提高了,而学习兴趣没有了,生活激'情消失了。滑稽的是,教师煞有介事讲解的阅读方法解题思路,到了实战就不灵验了。学生哪里知道,他们的老师自己读书作题从不用什么方法,那方法指导不过是银样蜡枪头,根本不管用。

我们认为,出现上述若干问题,主要是因为:一,部分语文教师与文素养不高,内功匮乏。有些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博览群书,自己却很少读书;要求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自己却语言平庸,文字功底低劣。不肯钻研,不善学习,思想僵化,缺少创新。谁能相信这样的教师能教出富有灵气的学生?二、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很多富有才华的青年语文教师揣着一夜成名的梦想,苦心经营一节课,到处赶场。因为一旦获奖,各种荣誉和地位会接踵而至。在这种心理驱使下,谁还会一门心思踏踏实实投身教改?三、语文学科建设仍需加强。语文学科自独立设科以来,在知识体系,能力结构上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但事实证明,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不强,这使得教师学生难以把握学科内在规律。因而,语文学科的自身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