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识字教学,你缺失了什么

识字教学,你缺失了什么

汉字是世界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博大、厚重、美丽、睿智与缜密。几十年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随着识字教法的异彩纷呈,随着研究浪潮的一个个掀起,识字教学改革也一步步走向纵深。特别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学识字教学的课堂发生了许多喜人的变化:课堂枯燥乏味的少了,有趣新颖的多了;机械呆板的少了,人文浸染的多了;封闭单一的少了,开放多元的多了;唯唯诺诺的少了,敢于表达的多了;死气沉沉的少了,激昂碰撞的多了。但是,透过这一个个所谓的示范课、公开课和优质课,在喧嚣渐渐退去之后,我们静下心来总觉得识字教学似乎还缺少点什么。

一、在简单追求识记的效率中,缺失了汉字文化的渗透

著名语言学家安子介说过: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拐弯抹角就是一段美丽的故事。 《趣味汉字字典》前言中说一个个汉字,就是一幅幅生动展现古人生活的风俗画,在这画卷里脉脉流淌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心理潜流。可见我们的汉字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意蕴,肩负文化传承的识字教学必须要让学生的头脑烙上文化的印记。

镜头一:《欢庆》这一课的识字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刚才都会读生字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这些字的字形的?

生:我这样记庆字,广场上有一个大人就是庆。

师:这个办法好。

生:我这样记献字,南方有一只猎犬。

师:狗就是犬,南方有一只狗,有意思。

生:我是这样记帜字的,毛巾围着一只鸡。

生:我是这样记曲字,太阳被射了两支箭。

镜头二:生字照教学片段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照字的?

生: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的,日十刀十口十、、、、 组成照。

师:不错。

生:我为照字编了首口诀:一轮红日照(召)着大地,农民伯伯热得脸上流出四滴汗珠。

师:你真会观察。

生:我也编了首口诀:一个日本人,拿着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

师:太好了,不但顺口好记,而且暗示了书写的笔顺,我们为他的独特体会鼓掌。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上述识字教学的片段,反映了我们许多一线教师对识字教学的一种误解:只要引导学生简单地想办法记住字音和字形就万事大吉了,而教学中恰恰把我们表意文字因义构形这一灵魂核心给丢了。如上述镜头二中的照字的字理是日表示太阳,灬表示火(灬是火的变体),召是其声符,起示音作用。而绝不是小日本和四滴血。太阳和火正是古人造照字的构形理据。而如果我们的识字教学对于汉字所蕴涵的深刻的文化意蕴总只字不提,那么,长此以往,学生虽然知道了汉字的字音字形,却不清楚它丰富的内涵,这对于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是一种缺失。可惜的是我们的许多的识字教学还没有站在文化的平台上,还没有将汉字文化融入识字之中。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是我们永流不止的文明源泉。因此,将灿烂的汉字文化融入识字教学之中,提高识字教学的科学性、文化性、规律性,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种子,播进炎黄子孙后代的心中,并昂首走上世界文化的舞台是识字教学应承担的责任。

二、在简单的零打碎敲中,缺失了规律的发现

众所周知,汉字的形体是因其意义构建的,大多数形义之间密切,是有规律可循的。如祈字,拆解部件为礻、斤,部件礻原为示,意为竖立的墓碑之形,是神仙灵魂托居之所。祝、福、礼、祷、神、祀、祠、社等字都表示与祭祀、求神、祈福有关。教学时如加以引导,那掌握的就是这一类字。再如嗽字,拆解部件为口、束、欠,其中部件欠义为打呵欠,人疲倦时张口出气的样子。像:歌、饮、歇、漱、软、坎、吹、炊、次等凡是欠部所收的字,字义大都与人的口,人出的气或与不足、缺少、欠缺有关。又如 月旁的字,大多表示身体部位及器官的名称,如 : 胸、膀、臂 等; 舟字旁的字,与船有关,如船、舰、艇等;竹字头的字,指竹子及竹制品,包括生活用品,典籍、管乐等,如管、笛、筝、笔等。这样的高频部件,只要稍加归纳分析,规律就立即显现。

可惜的是我们的识字教学由于教师自身素养等原因,许多教学还不能帮助学生在文字的认知领域中建立一个科学有序的系统,在简单的零打碎敲中缺失了规律的发现,不能令人扼腕叹息。

镜头三:高字教学片段

师:出示高字的卡片,学习字音,谁来分析字形?

生:高字上中下结构,上边是点、横,中间是口,下边是竖、横折钩,里边是一个口。

师:你打算怎么记这个字呢?

生: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

师:你这个口诀真好,既通顺又形象。

上述的教学片段如果单单从高字形识记的角度看无疑是成功的,学生又能分析字形又能编歌诀。但如果从发展学生识字的能力,掌握汉字的规律,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的角度看无疑又是不足的,它既没有引导学生理解高字的意义,也没有引导学生发现以高为声符的其他字的规律,教学的效率无疑是低效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一位教师在教高字,先出示高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再引导学生观察:高像一幢二层小楼,上面的`-是由楼顶演变而来,上下的两个口代表房间的窗户,下面的冂像一楼的房间,然后利用高这个基本字做声符,添加不同的义符,引导学生认识了篙、搞、稿、镐等四个字,最后告诉学生:古人管稻子麦子的杆儿叫稿,今天我们用的稿纸,是用农作物的杆或木材加工而成,因此,稿纸的稿是禾木旁;篙是用竹竿做的撑船工具所以是竹字头;镐是刨土的工具,一般是用金属制造的,所以是金字旁。

这样的教学把字形与字义联系起来,既可以给学生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又揭示了汉字的规律。它不仅仅是教识几个字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长期坚持下去,于潜移默化之中,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一种科学的汉字体系;于日积月累之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