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不留神,已届不惑的边缘。回首望去,小学语文也教了近20年;仿佛也成了行家里手,但细细想来,到底什么是语文?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却还是一团糊涂。近读《好课是这样炼成的》一书,引发了许多感触,手痒处,每每在书页的边边角角涂涂画画,只是信马由缰,实无独到深刻之处。今照实录之,也算一次回顾。
篇一:在咬文嚼字中有效朗读特级教师于永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赏析
扎实与创新:有效课堂的应有之意
让课堂有效起来,岂止是朗读?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又有多少多此一举、花拳秀腿充斥于我们的课堂?光从教师的业务水平低来找原因是不够的。有效课堂须要有效的手段来支撑。用怎样的手段来体现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并让学生有所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是语文课堂有效乃至高效的关键。课堂无效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两点表现的尤为特出:①墨守成规、了无创意的设计;②大而无当,只为夺人眼球的环节。这样的课浪费了自己的精力花费了学生的时间却毫无收获,这样的课堂不要也罢。
篇二:人文关怀满课堂特级教师贾志敏《惊弓之鸟》细节赏析
人文关怀的高度
读罢该文,总有一种别扭的感觉:从微言大义中寻求所谓人文的光辉,给人以牵强之感。作者对人文关怀立意太高。人文关怀没有那么多的深不可测高不可攀。作者抓住课堂的小细节,一定要拉出个大语文,让人读了不舒服。面对名师,我一贯的看法是平视,因为惟有平视我们才能有自己深入的思考。对名师课堂中某些环节太过的评价,或者是在人为地为自己的理论寻找依据,或者只是无心或有意的拍马。前者自欺,后者浅薄。
篇三:从三个维度求语文之真北京青年名师王文丽教学片段赏析
语文的坚守与突破
语文课的真,既有文本客观的存在,又有读者主观的感受,要想求得恐怕不易。阅读王文丽老师的课堂,我们既看到了她的坚守坚守着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样一个语文能力核心,又看到了她的突破与生活领域相衔接、相融合的教学素材的重组,与信息化环境、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教学构建,焕发着生命活力的、诗意的、充满创意的课堂教学形式尤其是生命意识的渗入,更让人耳目一新、深感震撼。
一个坚守,一个突破,说得好啊!语文课堂的有效,惟有在这两点上下工夫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语文课堂,我们摒弃华而不实的哗众取宠,拒绝不思进取的墨守成规。创新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唯一通道。
篇四:表演,理解词语意义的妙招特级教师孙建锋《巨人的花园》教学片段赏析
不要把表演当目标
把表演喻为妙招似有不妥,因为仿佛人人耳熟能详。对语文课堂中的表演,其实关键是怎样运用以及有没有表演的必要。比如,个人就认为对于吃饭这个词是完全没有必要用表演来理解的。对语文课堂上的表演,人们历来有不同的评价。其实,表演只是一种手段,本身并无对错,利弊在于如何运用。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为了表演而表演,更不要为了所谓热闹而表演。孙建锋老师课堂上的表演环节确实有趣,但更重要的是其后续的深究和引导如对逃窜一词的总结现在,我们总结一下逃窜大概包括哪些意思?
把表演作为的目的,那应是电影学院或戏剧学校的事,我们委实没有必要去抢人家的饭碗。
篇五:片言只语总关情特级教师陈金才、王崧舟、孙建锋、靳家彦课堂语言赏析
打造我们的课堂语言
名师的课堂语言是值得欣赏的。他们可以用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幅生活的图景,使你浮想联翩;他们可以把事物的存在状态生动地再现出来,使你宛如身临其境;他们可以把跨越时空的人、事、物凝聚在片言只语中,创造出一个美妙的天地,掀起你情绪的波澜。应该说,课堂语言的神奇魅力更多来之于他们深湛的学养。但不可否认,启发性激励性甚至煽动性的语言离不开课前的精心设计。比如,备课中,我们可以从开场白、过渡语、总结语加以准备。自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口若悬河的神采飞扬,娓娓道来的切切絮语。须注意的是,实际教学中,初教者与名师的区别在于,前者往往因死记硬背而显得突兀,而后者则因融会贯通而自然宜人。所以,名师的课堂语言往往把他们的煞费苦心隐藏于平淡之中;或朴实或深情或幽默,大巧若拙却句句关情。
篇六:细节编织的情网特级教师孙双金送别组诗鉴赏
等待,让学生自圆其说
好课是可以拿来感动人的。
对文本的解读登高而望远;名师比旁人往往就高出这一点。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一个好问题,需要千锤百炼。
有时,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常因不同的理解而显得旁支逸出。当学生不能按照我们的设想来回答时,初教者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其实,这时最好也最恰当的处理是让学生进一步把话说清,不宜轻易否定,学生自会自圆其说,袒露心路历程。而老师这时的点拨引导则见其功底。有功底的老师往往能抓住契机,画龙点睛,精彩纷呈。
篇七:触摸文字的温暖听特级教师薛法根《爱如茉莉》有感
品词悟句见真功
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怎样上语文课,知道在语文课上应该做些什么。譬如:有的同学读得很好,已经在边上写上了自己的感受。这种批注式的阅读方法应从小学高年级就开始培养。
语文课的确应上出语文课的样子。这个样子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品词悟句。丢失了这一点的所有花里胡哨都只能沦为隔靴搔痒。课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则是清香袅袅。其实,正是这种平淡,才让我们有时间去敲打语言文字;正是这种平淡,才让我们冷静而扎实,不去追求那些哗众取宠的劳而无功。平实自然而又让学生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当然,平淡并不意味着无味。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对文本突破点的把握等体现了教师的慧眼与匠心。这些慧眼与匠心来源于教师不断钻研而逐渐形成的功力,而在不断的学习揣摩中,我们的功力也会大增。
让孩子沐浴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内,孩子们是幸福的,我们也是幸福的。
篇八:书不读熟不开讲特级教师于永正《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赏析
质疑带着问题读课文
让第一课时的初读课文不走过场,读出效果来。但初读应达到怎样的火候?何谓把书读熟?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众多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环节。但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在读文章时都是带着什么问题去读的吗?常见的只能是读完后,回顾问题,再读,来寻求答案。学生的阅读激情,不是来源于什么问题,而是因对文章内容探求而形成的一种阅读期待。
关于朗读的指导,我们不应只关注外显的所谓轻、重,而应立足对文字内在温度的体验。具体表现在:①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②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