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引导无痕 陶醉花潮

引导无痕 陶醉花潮

《花潮》是现代作家李广田写的散文,被编入了浙教版第十二册小学语文课本。课文写了作者在昆明圆通寺看到海棠花开的盛景,赞美了美妙的春光和社会平和安详的气氛。课文词汇丰富,文辞优美。执教这一课,我和学生一起徜徉在这一片花潮里,着实陶醉了一番。

奇妙的联想

学生正在自由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并用不同的符号划出作者的见闻与联想,进而思考联想的妙处。

学生自读自悟一番后,有一学生站起来回答:

‘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这一部分都是作者的联想。

听到这里,我不禁暗捏一把汗:刚让学生区分见闻和联想,好家伙,一上来就端出最难区分的这一句。怎样避免说教,在学生自读自悟的情况下理解这句话究竟是见闻还是联想?

许是急中生智吧,我对学生说:刚才我们读了单元提示,知道联想是根据一定的见闻而随之产生的想象。那么,在春花烂漫的三月,作者随着人流来到圆通公园。在这里,花如潮,人如流,公园内人声鼎沸,作者可能听到什么声音,进而产生了奇妙的联想呢?

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

可能会听到赏花人的赞叹声。

可能会听到海棠花儿随风摇曳的沙沙声。

可能会听到儿童追逐打闹的声音。

可能会听到照相机的‘咔嚓’声。

顺着学生的回答,我引读整个句子:是呀,作者也许还会听到(花下的人语声),也许会听到(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会听到(黄莺的歌声),也许会听到(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同学们,所以四个‘也许’后边的部分应该是作者亲耳听到的声音,这是(作者的见闻),而作者的联想则是(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上‘也许’呢?

因为公园里太热闹了,作者听得不真切。

‘也许’表示作者的推测,说明声音太多,作者分辨不清。

是呀,虽不真切,但却是亲耳所听。正是这交织在一起的声音,让作者产生了奇妙的联想。我趁势作了小结。

能让老奶奶摘这一朵花吗?

课本中写道:老奶奶看花,拄着拐杖,牵着孙孙,有的还很珍惜地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在读悟这一句时,有两位学生质疑:

老奶奶看花还要摘花,圆通公园有再多的花不也采完了?

是呀,既然要摘花,却还写‘很珍惜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同学们,打小时候起,我们就知道‘花是给人看的,不是给人采的’的基本常识。可是,作者却把老奶奶摘花的情景很细致描写出来,这是为什么呢?请你再反复读一读这个句子,想想老奶奶采花时的心情,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几分钟后,学生有话要说:

我觉得老奶奶知道花很漂亮,所以是很珍惜地采下一朵来。

我觉得老奶奶把花戴起来,感觉自己似乎年轻了许多。

你看到过女子戴花的情景吗?我进一步引导。

孩子们眼睛一亮,似有所悟:

新娘出嫁时要戴花,满脸的喜悦。

姑娘走在路上,会采下野花,戴在自己头上。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觉得能让老奶奶摘这一朵花吗?为什么?

我觉得这一朵花,应该摘。老奶奶戴了花,仿佛又回到了出嫁时。

老奶奶摘花,仿佛又回到了少女时代。

老奶奶珍惜地摘下一朵花,簪在自己的发髻上。她似乎又找到了漂亮、自信的感觉。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