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学习不能像理科的学习那样,可以举一反三;语文学习也并不是学海无涯乐作舟就能解决的问题,例子、趣味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是最根本的,语文学习过程的实质应该是积累。本文试图从认知论的角度审视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帮助学生解决语文学习方法上的困惑。
对语文学习目的的认识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到底该如何学习语文,这是长期令我们困惑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对语文认识的偏差,导致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走入了误区:五十年代我们曾经受前苏联的影响,认为语文就是语言与文学的合称,把语文分为语言和文学两门课;在文革中又把它作为政治的服务工具;近些年受工具论和标准化的影响,语文又成了应试的工具;还有的人过分强调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导致对语文学习状态的失控。语文学习的本质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或者说是言语能力,使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人文品格、审美品格和创造品格 [i]的培养,这是一个好的走向。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不仅是重要的信息载体,而且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个特点,语文学习就有了多种功能,但是,我们不能把功能当作目的和任务,我们应该依据语文的本质特点来进行学习;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学习语文。
语文积累的重要性
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是影响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语文学习不能像理科学习那样,在课堂上讲几个例题,课后由学生去模仿就行了。语文是人文成分很浓的东西,不能用举一反三的方式,而只能用举三反一的方式,也就是说,学语文要使输入远远大于输出,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了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ii]儿童学习语言就是很好的例证:孩子1周岁左右能说出最简单的妈、爸、不语词,2周岁左右就能较为熟练地说话了,没有接触大量语言的例子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点的。相反,我们在中学用6年,在大学用2年来学习英语,结果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呢?我们所掌握的语汇只是几千个单词,而美国高中生的词汇量要达到8万左右,况且我们学到的是汉化英语和哑巴英语,效率差异之大的原因很显然是语言习得环境所致。我们在学校学习语文,花的时间也不少,只是效率不高,我们可以静下来想一想:语文教材能有多少例子?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意思是光肯课本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只有用大语文的学习观,更多地接触生活中的语文材料和学习资源,增加实践的机会,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和言语经验。
语文学习到底该积累什么
语文积累的内容应该是相当丰富的,它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对言语操作经验的积累,对广义文化的感悟能力的积累。
语言材料是从静态的角度来说的,它侧重于语言的内部建构,包括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的一般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等。识记和理解一定数量的字、词、句、段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篇章结构、文学常识和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是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必备工具,这些既是积累的基本内容,也是积累的铺垫。语文学习必须具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做到有米之炊,而越是高一级形式的学习,越是要以丰厚的积累作基础。
言语经验和感悟能力是从动态的角度来说的,它包括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它侧重于对语言运用的一种内心体验,侧重于对静态语言的独创性的运用和具体语境下的灵活运用,语文积累要特别强调积累个体的言语经验。
对广义文化的感悟是更高层次上的积累,它是学习主体把语言放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而引起的共振体验与启迪,共振是个体对语言的同化,启迪是个体对语言的创新,这一层次的背景相对于具体语境而言,具有更多的民族文化的积淀成分,它往往是一种自觉的状态,学生主体受到外界的自然风物和风俗人情的长期的耳濡目染,才能积累到自觉的状态。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既是建立在材料和操作基础之上的高级形式,也是进行积累材料和操作的必备基础。我们常把这种感悟能力叫做语感能力,从根本上说,在积累过程中,语感的积累比起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更重要。
怎样进行语文积累
有的认为是读读背背或是抄抄写写就是积累,其实这种理解太片面,因为它们只是积累的手段,语文积累离不开抄、写、读、背这些手段,当然更离不开内心感悟与表达体验的积累这样的手段。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要有积累的意识。[iii]这是很有道理的。
首先要多读、多听。 多读就是广泛涉猎,养成根据需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的习惯:有的要泛读;有的精读;有的细细品味;有的要出声读,甚至要朗读成诵,不仅要诵文字,而且要诵感觉,把外在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言语结构图式中。多听,就是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从听的内容上看,就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听话的形式上看,要听规范的语言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关研究认为,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iv]这表明,读和听是最主要的接收信息的途径。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做法,是没法学好语文的。
多背多记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记忆力是人的智力图式的基础要素,任何学习都要以记忆为基础。语文能力不是建立在对语言作品的分析的基础上的,语文应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上,特别是背诵这环节对于学习语文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描写、叙述技巧的运用等方面都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的 好老师,艺术境界、主题思想等方面也以给学生以启迪和熏陶,这些好的作品,熟记于口,烂记于心,天长日久,就会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v]如果有人一提到背诵和积累,就和死记硬背联系起来,那是他没有理解背诵积累的内含,或是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我们不能因为有人用了不合适的方法,否定了积累的重要性。
多悟是语文积累的核心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感受。语言是重要的信息载体,是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而语言的表情达意功能在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上并不是一一映射的,只从静态语言或语法结构来分析语言是无法实现语言的交际工具的功能的,我们必须从动态的角度来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必须养成对语言的多悟的习惯,运用联想的手段,触类旁通:从音韵中感悟语言的美妙,从文字中感悟粲灿的文化,从言语中感悟深邃的思想,从自然中感悟人生的哲理,从时事中感悟做人的真谛;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皆入我心中,化为内在的语言积淀,形成言语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这里的思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思悟,加深理解,迁移成能力。
为语文积累正名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说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人文性说明学习语文不能用做例题的教条式或只凭趣味的游戏式来进行。我们既反对把学习语文的目的定格在考试上,也反对借口减负而否定语文积累的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语文学习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吸取语文教育的经验与教训,结合语言的认知规律来实施。正确理解语文积累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培养语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作用,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重视语文积累,养成积累的习惯,提高积累的能力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