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发掘母语魅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发掘母语魅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海二期课改是一期课改的延续和发展。一期课改提出以训练阅读能力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并用20字作阐释: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渗透德育。这个理念也成为语文二期课改的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语文界长期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社会上对语文教学批评不断。上海二期课改就是期望改变这些状况,让学生学得主动一些,活泼一些,真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借鉴了一期课改的经验和教训,把改革的重点定位在操作层面,即怎样使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想从五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课程建设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为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环境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主渠道不是唯一渠道。一期课改,上海不少学校和教师有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做法,如,组织文学社,让学生剪报、编辑报刊,组织社会调查,组织读书报告会,开展演讲、辩论,让学生确定课外阅读专题、写专题报告等等,这些做法,都在有意识地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但这些探索主要以学校、教师为主,没有形成合力。多数学校、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关注学生的升学率,没有形成语文学习革命性的变化。

二期课改提出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就是在承认课堂主渠道前提下,希望能突破课堂的局限,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在《上海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部分,专列综合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加班、校、社区的各项活动,自主地办报刊,参加社会调查、采访等活动,要求学生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专题阅读,并写出相应的阅读报告我们把学生多渠道的显性学习活动和隐性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强调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关心学生语言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学生不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学课,还需要自然状态下的习课。学生学数理化,学史地政,都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学语文;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使用的是母语,也可以视作语言实践;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的书面作业(外语、数学除外),更是语言的实践。语文教师必须主动与各科教师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语言习得。

我们强调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这也是营造大语文学习的环境。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因此我们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内涵相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强调,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并不等同于用电脑代替粉笔、黑板,因为教师在使用粉笔、黑板的时候,往往渗透着教师的人格魅力,语文学习是通过情感来熏陶感染人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来培养学生的悟性与灵气。

二、学生的语言素养注重语言积累,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

语言文字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交际工具,它必须与思维活动相一致;而作为思维工具,它又必然承担着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内心世界的任务,而作为文化,它又必然影响着情操的陶冶、世界观的形成。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性质的认识过于窄化,尤其是对工具性的认识,仅仅把它看作交际的符号。因此,语文教学充斥着的是对知识概念的学习、记诵和机械的运用。上海一期课改曾试图改变这一状况,80年代末有人提出淡化语法,不求系统,单求实用等口号,不管这些口号是否正确但这些同志提出由语法的研究转向语言的运用,这个意向是清楚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包括教材和课堂教学,仍然在强化知识概念的认识、记诵,在相当长时间,中考、高考也在知识概念上做文章。这根指挥棒使原先的一些基本设想都化为乌有。

我们并不否定汉语知识,但中小学生有没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汉语知识;中小学语文学习的目的,不是研究汉语,而是运用汉语。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提出,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而是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其基础是语言积累主要是书面语言的积累。我们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适应生活的语言能力,但主要是口头语言的运用,入学后,一方面要规范和提高口头语言,另一方面,就是要学习、运用书面语言。在基本解决了识字问题之后,就要从优秀、典范的书面语中认识、掌握书面语,这个过程,也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语言积累,首先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的认识、记诵与掌握,尤其是初学书面语,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是不行的。《课程标准》规定了最低识字量、记诵量和阅读量,目的就是让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地积累语言材料。但是,语言积累不等于语言材料的叠加,因为积累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机械记忆的能力逐步弱化,理解记忆的能力逐步增加,仅仅是让学生记、背一定量的语言材料,显然是不行的,而是要让学生沉浸到语言环境中去,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记诵、内化,使书本上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就牵涉到学习习惯,尤其是思维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探索,这是初中以后的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内容。

应该承认,阅读教学费时最多,存在的问题也最大,社会上对语文的批评,主要也集中在阅读教学上。主要存在三大问题:(1)不顾语言环境,对语言知识作过细的分析,语言课成了语言知识的剖析课;(2)架空了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漫无目标的讨论;(3)曲解文本内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式的分析。与这种教学有关的训练,包括各种类型的考试,也是循着同一思路。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无益于语言的积累,无益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还极大地伤害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便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要解决阅读问题,首先要解决阅读的目的。阅读不只是为了获得一定的语言知识,也不只是为了读懂、把握文章内容,也不是为了弄清、记住一些道理和概念。阅读的过程,是唤醒的过程已有生活经验的唤醒,已有知识的唤醒,已有认识的唤醒是认识审美的过程,是语文积累、语感增强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思想水平提高的过程。阅读固然要读懂文本内容,固然要学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来体验文本内容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见解;还需要从文本中吸取语言的精华,以此丰富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表达水平。

从这样的目的出发,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不能只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还要从语言积累、语感培养、表达能力提高的角度来思想,将读与说、读与写、读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阅读为基础,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抓手,将听说读写整合起来。读要影响说,影响写,影响综合实践活动。

就读与说、读与写的关系来说,阅读内容不只是提供学生对话、学生写作的话题,而且是给学生以仿照、借鉴的参照,要让学生自觉学习、吸收优秀的语言,并不断提炼、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上海二期课改语文教学的定位:不能只考虑文本内容,而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包括他的思想水平、语言水平,他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要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内容的处理,不能是静态的、琐碎的分析和训练,而应是动态的、以感受、体验为主的整体感知,具体吸收。要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以自己的经验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并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增强语感,逐步形成、调整知识系列。要做到这一点,光靠知识的传授、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训练是不行的,必须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当然,这种动仍然是有差异的,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学生的文化修养渗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学语文是学文化,它正如《课程标准》所描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语文课程历来就重视德育,但从教学效果而言,似不甚明显,其原因何在?从长期实践中发现,原因有二:一是德育目标形同虚设,它只是一种语言的表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落实;二是将德育目标概念化,学完一篇有关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就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感情,而学生的讨论,也是空话、套话,未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此次制定的《课程标准》,强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课程目标第(2)条、第(3)条是这样表述的:(2)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3)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初高中试验教材中,也有大量的表现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作品和专题。虽然指导思想是明确的,但并不等于说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就落实了,因为教育必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体现的。

要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首先是教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母语的魅力,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感受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应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内容概念化,而应与语言的品味、作品内容的鉴赏、学习习惯的培养相结合,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爱国主义教育也好,思想品德教育也好,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潜移默化式的,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想毕其功于一役,结果什么效果都没有。

《课程标准》适度强化了古诗文的阅读,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并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吸收语言精华,提高书面语的表达能力。为了使古诗文的教学形成一定的坡度,在《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列出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基本篇目,这些篇目都是名家名篇,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材料。

《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还列出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课外阅读书目,其中中国的古典文学部分和现代文学部分,也渗透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有了一定量的书目,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产生效益。有人批评我们的语文教学,放弃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权,这个批评一语中的,正因为我们放弃了指导权,学生在课外所谈的大多是动漫作品,甚至还读了一些粗俗的作品。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指导学生读名著,读经典作品,要有目的地举办读书报告系列,在教师学生中形成读书的氛围,使我们的学生、教师底气更足,情感更丰富,品位更高。

四、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尽管在80年代就提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口号,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的地位。从形式上看,课堂教学有了突破,由教师的满堂灌,转变为教师的提问,学生的质疑,学生的讨论,师生的谈话等等,但是,骨子没有变。无论是教师的提问,还是学生的质疑、讨论,其实都在教师设定好的轨迹中运行,而且问题越提越细,越来越碎,有些课,教师在一堂课上提了六十多个问题,而问题的答案,都在教师的教案中;有些课,看起来是学生在提问,但学生的提问,不过是教师提问的翻版,答案仍然在教师的教案中。

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学习方式相结合。我们无意否定接受性学习方式,在学生认知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接受;我们要否定的是单一的接受性方式,让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自己钻研教材,体验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逐步地形成问题意识,形成专题研究的意识。

体验性、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指导,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贯穿在基础型课程的全过程,一是体现在综合学习过程中。所谓的贯穿在基础型课程的全过程,就是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沉入文本,感受内容,感受语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提问、讨论、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独立意识和合作意识。所谓的体现在综合学习过程中,就是要让学生自觉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并从中提炼问题,研究问题;综合学习还包括专题阅读和专题研究,要培养学生占有第一手资料的习惯,培养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题的习惯,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赏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上海的《课程方案》中还专列阅读课。阅读课的提出,是吸收了八九十年代研究成果后的创新。上海一期课改提出了扩大阅读,课时分段,并在全市四十余所学校进行实验,取得了重大成果。二期课改总结了这些经验,不仅语文老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阅览室,其他各科教师也要一起来关心学生的阅读。而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也为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创设了必要条件。研究性学习本不是新鲜事物,个别教师、个别学校曾尝试过,现在把它写入《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要求所有学校、所有学生都做,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有人称为二期课改的一个亮点,的确不为过。

五、训练和教学评价突破训练模式,让教学评价产生增值作用。

训练是巩固既有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过去的训练过于机械,而且密度过大。从教材编写来看无论是人教版教材,还是上海的H版、S版教材,采用的基本是一课一练式的,训练内容有知识的认识、语言的积累、内容的分析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还是知识的认识和内容的分析,而知识的认识,主要是汉语知识的掌握和分析,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巩固课堂教学中的所得。由于中考、高考的导向,在实际操作中,知识越来越繁琐,分析越来越繁复、机械,学生越做越怀疑自己的语文能力,以至做完题目后,学生根本不知道正确与否。有些教师还觉得,光让学生做教材上的题目不够,于是让学生购买大量的习题集,不仅加重了课业负担,而且,大大挫伤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此次编制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突破原来的训练模式,从形式上要突破一课一练式,代之以疏密结合,以疏为主的形式。所谓疏,就是多课一练,所谓密,是指重要内容不妨一课一思考、一训练;从训练的内容来说,不再是已学内容的简单反复,而是以新引旧,既知新温故,又温故知新,重在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掌握,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作动态的体验、探究,答案大多不应是唯一的,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性思维,逐步地达到个体化鉴赏的目的。训练力求将听说读写能力整合起来,读中有写,读中有说,读写交融,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与训练密切的评价,也要有重大的突破,要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使评价的过程成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以往的语文教学评价,是统一尺度的,形式也主要是试卷,有时做一篇作文。这样的评价,很难真正检测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希望拓展评价的途径,增加评价的方式,可采用观察、面谈、课堂问答、写作、练习、问卷、座谈、案例分析、辩论、演讲、表演、展示、考查、考试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打破单一的横向评价、定量评价、结果评价,代之以横向与纵向相结合,以纵向评价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不同的评价,平时的练习、写作等,可以等分不等值,定性评价应与学生的交流为主,而不是裁判式的批语。凡学生有进步,或有创意,应给予必要的鼓励。

评价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知识掌握的过程,要允许学生有错,有反复,一般情况下,能达到80分以上可视作优秀。

以上五个突破要点,是我们的理想境界,理想的实现,还要靠全体教师的努力。我们期望,通过二期课改,使全体语文教师整体素养有大的提高,我们更期望,通过二期课改,再现一批骨干教师,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再现一批名教师。课程改革的成败得失,关键就在教师。每一位教师都要意识到身上的担子,课程改革实在是任重道远。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