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语文教学的理论支持
全语文教学对语言、学习、教学和课程作了全新思考。拥有人文及科学领域的学理支持。
(一)语言学观点
1.语言中的语音、字、词、短语、句子、段落都是语言的片断,这些片断的总和,永远不等于整体。语言只有在完整的时候才是语言。学校里教师割裂地教书写、写作或其他机械的练习,都与孩子在婴儿时期,由口头语言经验所发展出来的,具有写出有功能性和完整性文章的认识是矛盾的。
2.文章是真实、有意义的,不是为了迁就词汇发展或拼音次序,排列而成的一群文字组合。因为写作和阅读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建构性历程:学生在写作时,必先考虑文中要表达什么,以便读者能推断或者建构作者所要建构的意义;而读者在阅读理解作者文章时,也同样受到自己的文字知识、价值观和经验等的整体影响。
(二)心理学观点
1.心理语言学者Goodman研究读者和文本互动的心理过程,使用异读分析(miscue analysis)法深入了解儿童阅读的过程以及儿童认知文字的过程。认为读者不是按照每个字母或逐字阅读,而是选择少量而有用的线索去猜测印刷的文字的意义。
2.发展心理学派学者经过研究证实:儿童其实是一个内在语文能力丰富的个体,只要课程和教师的引导适当,儿童可以表现出内在的语文能力。他们发现,人的读、写能力在幼儿时期就有相当的发展,只要成人给与机会和适当的鼓励,儿童的书面语言将会提早出现,而且能和口头语言一样轻松发展并成功。
(三)教学论观点
1.学生是各具特色的整体(unique whole)。教学应尊重并接受每个学生的特点及经验。学生必须有机会做自己的选择(choice)、拥有自己的诠释(ownership)、上课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休戚(relevance)。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与兴趣取向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2.学习活动是一个互动过程,是一个社会学习过程。
(四)课程论观点
1.课程的目标在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但是,学生的成长,并不能要求达到绝对一致的标准。因此,教师应认识并接纳学生的个别差异。学校语文课程计划,旨在延伸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效能、知识,以及对世界的了解,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2.语言与语文课程统整。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参与教师特别安排的听、说、读、写综合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言。
三、全语文教学观
(一)Goodman的观点
1.Goodman(1986)提出全语文学习的过程是:
第一,使用或运用语言的形式(function before form)。如人类并不是先学如何控制每一个音(即语文的形式),才开始讲话,像婴儿便是用语文来表达他的需要而开口讲话,从运用语文(function)中学习语文。
第二,语言学习是由整体认知开始,而后才认识语文的各个部分(whole to part)。虽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语文分成听、说、读、写四个部分,但实质上,语言是一个包含四个部分在内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婴儿的语言表达并非始于学单字,然后把单字组合成句子。虽然婴儿只能用简单的文字表达,但是他却传达一个整体的意念。
2.Goodman反对语文学习的所谓次序性(必须先学会阅读,然后才能通过阅读学习其他知识)。他指出:语文的认知学习是运用个人全方位语文知识及策略,而这些知识及策略是没有特定的阶段。因此语文学习不可以分阶段、等级。学生就是在语文学习各项事务的时候,同时学会了听说读写,以及语言本身的形式结构,这三件事是同时发生的。学习阅读和学科知识应该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不存在先后轻重之分。
3.Goodman认为,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语文教学范畴也有一个整体。
(1)语言中的音、字、词、短语、段落犹如一张木制的桌子中的原子和分子,我们研究桌子中碳、氢和其他元素及成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木材的认识,但是,用碳、氢等元素是造不出桌子来的。同样,幼儿在家中学习语言,也不是从零碎的片断开始的,而是从听懂父母用完整的句子传递完整的意思开始,然后为了表达自身的需要和一定的目的,慢慢学着开口,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事实证明,幼儿在这种自然环境中,把语言当作一个整体来学习,从来就是相当成功的。
(2)语文教学的范畴应从语文课堂推广到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教师的教学要和文化、社区相结合;教师和学生是教和学的整体。
(二)Harste等人的观点
1.Harste等人(1984)提出,每次语言的使用都包括语意(semantics),语法(syntax)和形音(graphophonemics)。所以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的使用包括了第四个系统实用性(pragmatics)。实用性的含义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the social rules of language use in specific context),实用性是语文认知的过程与基础。语言文字的学习并不是认知语意和语法,而是包括语意,语法与应用三大要素。
2.Harste等人历时7年研究(1984)发现,36岁的学前儿童凭借环境中的文字互动而认知、学习语文。他们的结论是:儿童对文字的认知开始于解读环境中的印刷文字。如食品包装袋上的文字,道路上的文字路标,商店广告等。
(三)VictorFroese的观点
1.全语文教学要尽量使儿童在真正的沟通环境中学习:实际应用的文字就是各种文字资料,包括故事和咨讯的资料;真正的沟通就是有真实的听众或对象。
2.全语文教学时要注意:
▲语言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发展,它是社会现象,目的是为了沟通。
▲语言学习和教学要尊重学习者的兴趣和个性,因此是个别化的。
▲语言学习活动就是在世界上作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在初始阶段,语言不应分项来学。语言应完整地、在一定语境中学习,而不是孤立的学某些部分或项目。
(四)Bullock的观点
语文教学不应局限在语文课上的训练,而是渗透在学校生活的任何一个范畴。凭借不同的科目,让学生在真正的需要和特定的情境中,发展广泛的语文能力。如,写作和艺术相结合,让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在欣赏音乐中的感受,以弥补学生美术技巧的不足。
(五)Weaver的观点
Weaver(1990)提出,全语文教学是把学习落实于儿童的整个生活中(Whole life of the child)。教材必须取自生活中的各种书籍、报章、杂志及环境中的语文。教室环境应布置成这些读物和文字的环境(1iterate environment)。
(六)其他学者的观点
1.全语文理论的构建必须由观察、分析语文学习者教学情形而来。不是闭门造车钻研理论而来的。全语文学习理论的研究是质的研究:探究整个过程而非重视结果,并且把语文放在情境中研究。质的研究通常是检验整体而不是部分;叙述现象而不是量化的引述;引用教师的语言而非实验者的语言。
2.教师的责任是设计一个认知的环境,让学生浸润其中而自然地学习语言。
3.全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策略有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和伙伴学习(peer tuto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