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国以来,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大讨论不止一次。虽然历次改革、讨论解决了很多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语文教学的问题一个又一个地接踵而至。这些问题之中,有的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而长期存在着的问题;有的是时代的发展、对语文教学要求的演变而产生的新问题。对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不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势必会影响到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语文学科的性质左右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决定着语文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对语文学科的性质需要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避免思想上、认识上的混乱
自从有了语文这门学科,由于其涵义本身的多义性,大家对其认识的角度和出发点又不尽相同,使得语文学科的性质出现了诸多解释和定位,诸如思想性、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文学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等,可谓见仁见智。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以教育部或国家教委的名义颁发了多部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为中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依据。每次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颁布,都是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体现出语文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方向。但是,从历次颁发的大纲中,也可以看出其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局限性和不一致性。
1955年、1956年的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性质的阐述是一致的,虽然提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但它突出的是语文学科的政治工具,特别是1958年以后几年,由于语文教学受左倾思想的影响,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完全忽略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1963年的教学大纲是在全社会关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问题的讨论基础上颁发的,通过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大讨论,语文界的思想认识基本达成了统一,从此确立了语文学科的基本工具性质。
1978年的教学大纲是在文革以后颁发的,虽然在文字的表述上带有文革时期的影子,但继承了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工具性质的提法,并同时强调它的思想性。1980年的教学大纲是对1978年的教学大纲的修订,两部大纲在语文学科性质的阐述上基本保持一致。
1986年、1988年、1992年颁发的三部教学大纲,突出了语文学科在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末,这一时期语文教学之所以没有偏离语文学科的轨道,语文教学在改革中不断前进,语文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应该得益于三部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性质明确的、正确的定位,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虽然强调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但教学目标中并没有把思想品德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等同或并列,而是体现在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2000年的修订大纲和2001年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体现时代、社会的发展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阐述有了很大的改变。后者明确地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被人文性所取代,这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九十年代末文学界对语文教学关于倡导人文,张扬个性主张的影响。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语文教学并没有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是出现了教学中人文目标不易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左右摇摆、语文教学质量令人担忧的局面。当然,这种局面的产生,也许与语文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理念时认识、理解上的偏差有一定关系吧。
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国家颁布的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导向性。综观历次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无不对当时的语文教学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左右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决定着语文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对语文学科性质必须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能够让语文教师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避免思想上、认识上的混乱,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语文教学研究学与术长期严重分离,理论没有真正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语文教学迫切呼唤新时代的语文教育理论家
语文教学研究的学指对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属于理论的层面;术指对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属于实践的层面。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与语文教学实践存在着脱离的现象,学与术严重分离。虽然关于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且涉及的语文理论研究领域相当广泛,但这些成果始终没有为广大的一线语文老师所认同。原因是这些理论研究大多是思辨的产物,往往脱离了我国的国情和语文教学的实际,对语文教学没有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多年来,教育理论研究还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越是基础的东西越是不被重视。一些师范院校、科研院所现在专职于语文教学研究的学者不多见了。小学教育,即基础的基础被看成是小儿科,在职称的评定上,小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往往不被承认。语文教学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实践的层面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长期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
语文教学迫切呼唤新时代的语文教育理论家。什么是新时代的语文教育理论家呢?就是能够像黎锦熙、夏丏尊、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先生那样,立足于、扎根于本土研究,将理论研究与生动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专家,使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真正走进语文课堂,为广大老师们所接受。
同时还要扶植、培养一批人品、师品俱佳的名师(包括语文教研员),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以推动语文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