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远行路上的寻觅者与漂泊者

远行路上的寻觅者与漂泊者

《十八岁出门远行》(以下简称《远行》)是余华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之作,也是他第一篇受到评论界关注的小说。这部短篇虽然远不如他此后的一系列充满暴力、血腥气息和表现苦难主题的作品更有轰动效应,更能体现余华的先锋精神,但不可否认,其后文本中常见的血腥与暴力、怀疑与反叛、苦难与温情以及寻找与流浪等诸多母题与意象,均可从《远行》中寻出端倪来。

《远行》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十八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的遭遇,它采用非成人化视角来观照现实人生和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篇小说同余华的其他作品一样,有意简化了事件的背景、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细节的描绘甚至人物性格的刻画,而重在事件的叙写中展示人物的心理感受。

就小说的标题来看,它既提示了文本叙述的中心,同时也颇能引发人的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十八岁是一个人从少年迈向成人的年龄上的分界线,也是心理上的一个敏感的自我体认及认知世界的困惑期。那么,这一段经历对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出门,意味着脱离父母的怀抱与家庭亲情的庇护,迈出封闭、安全、舒适的庭院,独自踏入广阔自由而又充满动荡与危险的风雨世界,而远行则使出门这一行为有了冒险与漂泊的意味。一般来说,远行或是有目的的寻找,或是无明确目的的流浪与漂泊;或是主动的选择,或是被动的出走。那么,十八岁的我的出门远行属于哪一种情形呢?远行的遭际如何,感受又如何呢?这个极富悬念和多重可能性的标题,激发了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期待与渴望。

另一方面,这个饱含冒险与刺激意味的联动短语构成的标题也提示小说的范式是沿用了寻找与漂泊∕流浪的母题。有论者认为这篇小说是一个漂泊者苦苦寻觅归宿的故事,是西方近现代流浪汉小说的当代中国版,这的确是中的之言。寻找与漂泊∕流浪不仅是西方近现代流浪汉小说中常见的母题,在中国近现代作品中也可常见它的踪迹。我们最为熟知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就有不少是以此为主题的,如《在酒楼上》《孤独者》,而最典型的莫过于他的《过客》。下面将余华的《远行》与鲁迅的《过客》对照解读一下。

余华的《远行》叙述了一个十八岁的少年为了看外面的世界而独自出门远行,由欢快离家到苦苦寻觅归宿的故事。我是一个在路上的寻觅者与漂泊者。余华显然也沿用了寻找与漂泊∕流浪这个母题,但却对它进行了改造,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

首先,我这个远行者出门看世界的愿望与对家的离弃均不是出于自觉,而是一种被迫的举动,是父亲代我做出的决定。父亲有一天对我说:你已经十八岁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并在我脑后拍了一下,于是我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出了家门。我是一个刚迈入成人门槛的少年,所以有的是冒险的热情和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因而才能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欢快地离家远行;同时又由于我是在还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独自出门经验的情况下被父亲推出家门的,所以当黄昏来临、旅途劳累时,便急切地要寻一个旅店歇息,尤其是挨打被欺后,我对旅店的渴望达到了顶点。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