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种下一粒种子钱理群中学开课记

种下一粒种子钱理群中学开课记

有关钱理群教授在南京师大附中开选修课的事,本不想多说。我的想法,是时间隔得长一些,一件事反而能看得清晰,过早的评价,未,必准确。这里只能向读者介绍事情的始末和我的一些想法。

从钱老师萌发设想到完成教学实验,有两年半的时间,知道内情的人不多。2001年9月,钱老师私下和我说起运一设想,当时说好暂不为外人道。几天后语文教研组邀请钱理群教授绐学生讲鲁迅,当时预计听众是400多人,不料竟挤进了1000多人,讲台前的地上坐满了;有的同学坐上了窗台,那个阶场面可能让钱理群感到,到附中开选修课是有可能的。当时高中语文课标还在制订中,我们还不太了解加大选修比例的设汁。2002年4月,钱老师要到附中开选修课的消息被上海《文汇报》披露后,引起社会关注,我们一时很被动。因为当时述缺乏足够的准备。当年8月,钱老师从北大正式退休后,开始着手编写选修教材,设计教案。其间多次电话磋商,并几次把他的教学设想寄到附中,语文组又将其印发给每位教师,征求意见。教研组还派倪峰、周春悔两位年轻教师做他的助手,协助钱老师做些编写工作。但是2003年春夏于举国受非典惊扰,钱老师被困在北京不能南下夜长梦多,其间波折,一言难尽,好在事情终于做成,也就不必多说了。

2004年3月11日,钱老师到达学校,做准备。工作。3月16日,钱老师在附中讲台上给学生上第节课,一切成为现实。第一次上课前,钱老师说有点紧张,不知道学生能不能接受;第二次课后,有不少学生围上来和他交谈;第三次课上,钱老师已经如鱼得水半个月后,学生在校园里看到钱老师就像见到我们一样平静地道一声老师好;钱老师开学生座谈会,征求对教学的意见,学生和他吹到晚上10点,意犹来尽。4月16日,整整一个下午,钱老师指导担任助教的青年教师,谈下轮教学必须注意的问题;晚上,又找我们交换意见,准备在学生中展开调查,准备评价总结。4月18日;讲完最后课,学生交上一篇《我的鲁迅观》,选修班学生结业。然后,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办了个与鲁迅相遇晚会。在近40天的时间里,钱老师以附中语文组教师的身份上课。和老师们朝夕相处。钱老师的工作精神。可以评上模范。

钱理群老师设计这门选修课时,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考虑的只是中学生成长的需要。怀疑论者可能不了解钱老师。也不了解师大附中。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持怀疑态度,高校和中学之间真得划出那么一道鸿沟吗?对语文教学改革,从来都是批评者多,行动者少,我们早就习惯了。至于浪费一说,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道是谁在浪费谁。我们中国,一些人对重大的人才浪费从来视而不见,或者让伯牙对牛弹琴。或者毫无道理地把一个人挂起采,而教授给中学生上课,立刻就有人认为浪费了。与教授做官、教授经商相比,教授到中学上课实在不应当成为新闻。教授在中学上课,旧时代有,现在也有,上海就有教授经常在中学开讲座。但是像钱理群在中学开设一门完整的、和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的普及型的选修课,的确是一次探索。

浙江报纸登了有关此事的社会反响,有人认为钱老师到中学上课会影响学生的高考,对此我无话可说。前些年虽然校长们念应试经,却不敢不做素质秀;现在教育行政领导看到学校真搞素质教育,反而担忧升学率上不去。应试教育久批不臭,甚嚣尘上,比起五六年前,整个形势好像更严峻。打个刺眼的比方:就像看见反动派扛着枪神气活现地站满大街小巷。而那些有理想的教师,日子好像过得不顺,如果想作些有价值的教学尝试,往往要秘密行动,无法明昭大号。素质教育喊破天,情况却越来越糟糕。有时候我会想起《茶馆》中松二爷的话:想起来,大清国是不好呀,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

现时所谓的教育政绩等同于高考升学率,牺牲学生的未来,牺牲教师的智慧,在恶性竞争中把中国教育推入落后的境地。这种局面令人悲伤。当今教育界,可敬的是仍有一批有理想的教师,他们尽自己的所能,在应试教育的铁屋上砸洞。这时候能有援兵是最好的,为此,钱老师义无反顾,再作冯妇。不过,我相信,在学术界,钱老师的选择肯定不会是绝响。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