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让失落的训练理性回归

让失落的训练理性回归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人,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人文性凸显了,语言感悟强调了,合作学习体现了,探究过程重视了然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发现在如今不少的新课堂上曾一度被视为语文课堂教学主线的语言文字训练大有被挤出课堂之势。如若这种说法有些极端的话,至少我们可以说,时下,语文课堂上一股漠视语言文字训练的潮流正涌动其间。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语言文字训练有如此的失落现象?我认为有下面三个原因:

其一,《 语文课程标准》 中有关语言文字训练提及甚少,全文只有一处提到注重技能训练。这也许是使一线教师产生误解的缘故之一吧!

其二,曾一度盛行的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教学思想在上世纪末,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大讨论,直至课改前夕,这种思想仍在大讨论中遭受不少专家、学者们的指责、批判,使一线教师开始迷惘,对语文课上开展语言文字训练望而生畏起来。

其三,课改后不少公开课、观摩课更关注了人文、感悟、互动、合作、探究、情感等等,课堂呈现出了比以往更热闹的景象,这也致使不少青年教师一味追逐跌宕起伏型课堂,名正言顺地取消了本不该取消的语言文字训练。

物极必反。语言文字训练在语文课堂中的失落必将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究其原因:首先,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训练在课堂中的特殊地位。无可否认,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运用工具是一项技能,任何技能的掌握,都必须通过训练。对于广泛运用的语文,要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就更需要加强训练方能奏效。其次,尽管《语文课程标准》 中反复提到的语文素养较之语文能力,在内涵、外延上均有了很大的扩展,但究其本质,语文素养的形成也绝不是单纯由教师的传授完成的,而是由学生自主地把优秀的语文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涵养,这种内化必定是伴随着语文教育过程而持续进行的。语言文字训练,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古老的命题,得到了许多教育大家的认可、推崇。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语文是培养能力的课程,所以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要让学生反复地训练 训和练的关系,体现着教和学的关系。

行文至此,我需要澄清一点:我主张语文课堂不应淡化甚至失落语言文字训练,而应将课堂植根在语言和文字这两块肥沃的土壤之中。但我也反对机械、重复的,毫无生趣的语言文字训练卷土重来。为此,我思考与尝试着如何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课堂上让失落的训练理性回归。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