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20年来,伴随着素质教育理论大探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声浪此起彼伏,的确在理论界起到了正本清源、更新观念、促进教改的作用。但在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改实践中,却是黄沙未淘尽,见金仍不多。至今,不少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还在旧观念上徘徊不定,教改之路任重而道远。笔者步入教坛近30年,在中学语文学科里上下求索。愿借贵刊探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及出路,以求教于方家同仁。
一、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
1.被扭曲了的人才观念尚未突破
我国的教育自封建社会的学而优则仕过渡到当今的学而优则吃皇粮以来,学校、社会、教师、家长都以能培养出吃皇粮的孩子为荣,对能生产皇粮、上缴皇粮的,却不足挂齿。近年来,虽然在形式上取消了分配制,但官本位意识至今仍未消除。某市2002年招聘27名副处级干部,就有近千名中高级职称人员参加逐鹿。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中学教师,能教出几个吃皇粮的来呢?其教学成果95%为生产上缴皇粮者。但当地政府在评价其教学成果时,总是只点出几个金凤凰。难道教师几年的辛苦就只有几个出头的金凤凰吗?在贯彻实施三个代表精神的今天,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中学教师在困惑、在彷徨
2.被淡化弱化了的语文学科意识未得康复
由于环境、交通、信息、经济的原因所限,农村中学的教师认识封闭、思维狭窄。几十年来的教材历经改编,再加上历次政治风雨渗透其中,把语文教材变成滚动万花筒,使师生应接不暇,从而导致语文教师心中的语文学科意识逐渐淡化、弱化。由此,这些教师对旧的教学理念可谓敝帚自珍,顺化有余、改革不足,而对新的教学理念则敬而远之,操作更难。
3.被冷落疏远了的口语交际教学无考评举措
多年来,语文教材重文轻语,教师教文不教语,学生学文不习语;各类毕结业考试或升学考试也考文不考语;当年的我(学生)又成了你(老师),师又教生,生又成师,造成了稚嫩幼童语出惊人并非偶发,语言过早成人化;成人出语成脏黄话连篇,俗不可耐,语言枯涩庸俗。各层次的外语考试都考口试,作为国语(母语)教学的语文学科至今仍在观望中。
4.师生创意衰退待寻医治良方
教师备课程式化、工作工匠化;学生学习被动化、作业任务化;老师越教越老套,不思趣味性、灵活性,更谈不上创新性;学生越学越老练,无心创新与实践,更谈不上能力和技巧,高分低能;作文教学1套路化,教师盲目随意,学生四多四少(共性多,个性少;模仿多,创意少;套话多,真话少;模式多,丰富少),这都是教师匠的结果。在教师毫无创新思维准备的同时,如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教师将无法应对、束手无策,轻则有损师格,重则威胁饭碗。
5.教学考评机制破而不力,立而未果
由于惯性所致,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虽不断深入,但尚不尽如人意;行政管理者逐层逐级下达政绩责任指标,学校为完成目标常忽视人性管理,而不顾及学生未来发展如何,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重视传授双基,忽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积极情趣和意志理念的培养;对学生不尊重、不公平、不公正、不民主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教师对问题设置简单,未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教师只管完成教的任务,而不善于研究学生学的方法。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直问直答式教学,还被评判为课堂气氛好!;中高考的考试成绩决定着师生的命运,给师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导致了某些教师教学急功近利,千方百计迫使学生考高分,社会、家长还认为老师很负责!
所以说,至今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尚无一套为诸方认可的考评方案可供操作。
二、更新教育观念是推进教改的前提
我国加入WTO之后,既要参加国际间的教育竞争,又要捍卫我国的教育主权。由此,正确认识国际现代教育思潮、更新教育理念十分必要。
1.竞争日趋激烈,其激烈程度超过常人想象,经济上竞争更为突出;国际化走向更明确,开放是世界潮流。经济的渗透、媒体的开通、交通的发达、政治的宽容,带来了文化、教育、法律、信仰等的融合渗透,相依并存,捍卫我国教育主权势必会提到议事日程。把汉语教学推向世界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创造性将成为时尚,不仅是教育界。没有创新性思维的书呆子,将一事无成;没有创新精神的企业,迟早倒闭;没有创新思维的教师,是淘汰对象。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庸才让位于专才;专才让位于通才。任何约束扼杀创新性思维的框框套套都必须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