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学记》教学原则解读

《学记》教学原则解读

[摘要] 《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体系里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是先秦儒家学派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本书揭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原则、及时施教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藏息相辅原则、启发性原则等。本文将对这些教学原则进行解读,以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有所启发。

[关键词] 《学记》 教学原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后期,据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它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比之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公元一世纪写成,被认为在教育史上,这是密切联系学校实践的最早的著作之一(1)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要早300多年,比所谓为教育开辟端绪的教育学著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1800年。

《学记》作为世界第一部教育理论专著,它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历代教育都奉为法戒,(2)后世教士当以此为法,(3)或奉为三代圣教科之书,(4)与今之教育理论多所相合,体现了它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不朽贡献。下面我就《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几个主要的教学原则作一下分析解读。

所谓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5)《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一、 教学相长的原则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6)《学记》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这是它对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教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学半。(7)但以后有的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作了引申,将其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并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它是我国古代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我们民族教育的最可宝贵的精神,即在现代世界教育论著中亦属罕见。(8)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 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大学教育的。一般的

说,教师教育学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纠正不好的道德品质。但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好的道德品质一经形成,或积习已深,克服纠正就会格格不入,倍感困难。就象《学记》所说的: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调查工作,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以便作到防患于未然,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现在,预防性原则已被各行各业广泛采用。

三、《学记》主张及时施教。

当其可之谓时,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从教师教的方面说,抓住一切施教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的欲望、动机。当他们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时,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施教,这就抓住了可告之机,如孟子说的时雨化之;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说:一是学生按年龄特征接受教育。就是学生在什么年龄阶段应该接受什么层次的教育,不能错过应该受教学习的时机,这就是适时受教。如清人孙希旦解释说: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时之谓也。(9)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到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在现代,不少教育家对此也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的最佳内容不同,错过以后接受的速度就慢了。所以,他们也主张及时施教。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