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专家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下)

专家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下)

课程综合化拓展学习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钟启泉

《纲要》倡导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科,旨在逐步地推进课程的综合化。综合实践活动将在小学3年级至高中开设,综合性学科包括小学13年级的《思品与生活》、26年级的《思品与社会》、初中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这样,就课程设计的模式来说,既有基于学科的课程开发,又有基于主题探究的课程开发,最终形成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举的局面。课程综合化的真义在于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促进生活、体验与学科的统一,促进师生合作,促进学习社区的建立。课程综合化趋势,对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改变课程繁、难、窄、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具有积极作用。教学规范也将从灌输中心的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的教学。真正的学习,不能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能力观。学习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的。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程管理向地方放权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成尚荣

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必然要求课程管理政策与之相适应,逐步增大地方课程管理权力。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别很大。这种差异性,要求课程要有灵活性和选择性,这样,课程才具有适应性。同时,也有利于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实施和开发课程,形成课程特色和办学特色。

随着课程权力的逐步加大,省一级教育部门将成为真正的课程管理和开发的主体,不仅具有实施权,还具有调整权和一定的决策权。地方既要实施国家课程,又要开发和管理地方课程,指导和管理学校课程。

省一级要真正成为课程管理和开发的主体,首先要根据指导纲要,把转变教育观念,把握指导思想放在首位,并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处理好规范和创造的关系,坚持调动市、县积极性,防止形成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于省一级的现象;处理好统一要求和分类指导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防止新的一刀切;处理好课程专家和教师的关系,坚持教师参与,使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和创造者,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课程专家的作用。

其次,要规范管理。课程权的逐步下放,并不意味着放松管理,相反管理的力度要加大,制定规章制度,分级管理,规范执行、科学指导,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在课程之中。

主干内容为终身学习奠基

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 余文森

为了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新课程内容的选择非常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门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主干内容,特别强调反映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体现时代特色。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各学科都力求与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道道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

一位著名的哲学教授在主持编写课程内容标准工作过程中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每写一条课程内容标准,不仅要考虑它的学科依据,还得明确它的目的指向我们的公民是否需要这样的素质呢?同时还要关注儿童的接受可能、兴趣爱好、生活基础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的确,课程不仅仅是学科,它是学科、儿童、生活、社会的有机整合。本次课程改革强调,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的内容。把火热的社会生活作为课程内容,充分挖掘家庭、社区、社会的课程资源。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