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把孟子的教育智慧融进新课程

把孟子的教育智慧融进新课程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教育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法,知言养气的哲学思想,浩然之气的美学理念,气势磅礴的说理艺术,无不显示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一些学校校训也显示孟子教育智慧的丰富内涵,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便是一例。在孟子故里邹城市,受孟子教育智慧影响的校训比比皆是:邹城一中天下为己任、规矩成方圆。邹城实验中学养浩然之气、做博学之人。邹城看庄中学养德砺志、博学创新等。

从新一轮课程改革角度来看,孟子教育智慧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的育人观

《孟子尽心上》讲了君子三大快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列为第三,孟子在这里讲的是教书育人之乐,本意是说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英才,促进学生成长。孟子这样说,也这样做,他谆谆教导公孙丑要养浩然之气,教导万章要友其德,使他们都成为英才。

再看我们的教育,我们面对的是新时期活生生的学生群体,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所以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应该关注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用心施教、快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英才。这也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的体现。

对基础教育而言,要对课上、课外总违反校规校纪的问题学生施之以爱;对成绩很差、经常惹麻烦、屡教不改的混混学生不能一弃了之,不能看着他们混出校园、混向社会。更多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得天下众生而教育为英才是师乐的新境界,是新课程下育人观的新境界。

教亦多术的教育艺术

《孟子尽心上》君子所以教者五:有如时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有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告子下》也曾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的教育方法讲究及时;要教育他人养成良好的品德;要培养才能;解答他人疑问、授人以知识;让自己的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他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这五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体现了教育的灵活性。

教育要依据学生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注意差异、因材施教,尤其是不屑教诲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更值得关注和研究,就是说有些事情是不用教诲的。

把孟子的教育艺术融进新课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做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要研究学生不同情况,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不同于他人的爱好、特长、不足,不同于他人的学习成绩、生理特点、动机兴趣。还要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认同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要求,因材施教、和谐育人。

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教育的生机在于创新,不屑于教就是教育科学、教育艺术。不屑于教的生机在于创新,在于因时因事的创新。不从正面教诲,不从正面讲道理,而从反面激发学生自尊心,是创新的准则。在正面教导无果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适时合理采用不屑于教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因为自己的原因,老师疏远了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回到老师关注的目光和爱的怀抱。这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求知。不屑于教也就达到了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思则得之的学习观

《孟子告子上》: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强调思考对学习的重要性,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无收获。要求人们主动自觉地用心思考,获得知识。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自得之也(《离妻下》)。

依然强调依循正确的认识方法来获得高深的造诣,自觉地有所得,牢固地掌握不动摇,积蓄深,就取之不尽,左右逢源。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学生自己动脑筋,得到的东西格外深刻。光听老师讲,自己不思考,得到的东西就不太深刻。

看一看我们的课堂教学,满堂灌现象仍有很大市场,满堂问的所谓的新课程理念又应运而生,好像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就要把所有问题交给学生,我们不禁要问学生有时间思考吗?

新课程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重视学生思考带来的体验性。还要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对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生机的思考过程,也使教育更符合教育规律。

另外,孟子强调学生学习要专心致志,不专心致志则不得(《告子上》)。学贵有恒,还要强调勇于自反,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学习方法和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质疑精神等内容对学生学习来讲,仍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