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这个字在古时候,除了别的意义之外,用在语文方面,主要指文字的形体。例如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书的主要着眼点就是字形构造。可是到了刘勰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的时候,就显然是用来指语言单位,以音义为主了。写在纸上的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说话里边的字就只有音和义,形是看不见的,虽然在读书人的脑子里有时候也会闪出一个字的形状。我们平常说到字字,有时候指它的这一方面,有时候指它的那一方面。比如说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打一个字,指的是字的形状(亚)。又比如说亮’字比‘明’字响亮,指的是这两个字的声音。要是说谅他也不敢说一个‘不’字,那就指的是一定的音和一定的义结合在一起的字,一个语言单位。平常说话,这样时而指这,时而指那,也没有什么不方便。可是要讲语文问题,就需要分别定个名称。专门指形体的时候,最好管它叫汉字。专门指声音的时候,最好管它叫音节。专门指音义结合体的时候,最好管它叫语素。
汉字、音节、语素形成三位一体的字。当然这只适用于汉语。要是另一种语言。情形就不同了。它的一个语素可能是一个音节,也可能不到一个音节,也可能不止一个音节。别的语言当然不用汉字,日本还部分地用汉字。可是往往念成两个音节。其实啊,汉字、音节、语素三合一这句话,也只能说是汉语的基本情况是这样,有好几种例外情形。(1)有些语素不止一个音节,写出来当然也不止一个汉字。例如蟋蟀、葡萄、马达、巧克力。后三个是外来语。(2)一个音节包含两个语素,写成两个汉字。主要是儿化词,例如花儿。(这是普通话的情形,有些方言里儿字另成音节)。此外,北京人说我们、你们、他们、什么、怎么、这么、那么,说快了第二个字就只剩一个-m,粘在第一个字后头,也就只有一个音节了。(3)一个音节,一个汉字,可是包含两个语素。例如俩(=两个),仨(=三个),咱(zán=咱们),您(=你+n[+变调])。[①](4)一个汉字代表两个语素,念成两个音节。例如瓩(千瓦),浬(海里),哩(英里)。
正因为说汉语的人习惯于音节有意义,汉字右意义,因而音译外来语总是不太喜欢,有机会就用意译词来代替。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里,多的是密司脱、德律风、司的克之类的字眼,后来都被淘汰了。由于同样的理由,在一定的组合里,音译专名的头一个字可以代表全体。例如马列主义,普法战争;甚至一个阿字在不同场合可以代表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阿富汗或者阿根廷。
[①] 您的来源有两说。一说,您是你们的合音。先是们的韵母消失,成为nim,m又变成n。这个您字早就见于金元戏曲,但那些戏曲里的您只有你们的意义,单数敬称的用法是后起的。另一说,您是你老(你老人家)的合音。老的声母是l,跟n的发音部位相同,l不能做韵尾,就变成n。你和老都是上声,你变阳平,所以您是阳平。就现代汉语来分析,可以把n当作一个表示敬称的语素,只见于您和悠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