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摘要:中兴诗人陆游是伟大的爱国诗人,诗写得悲壮奔放,其诗歌语言明白如话,方法上反对雕琢,但并非说他的诗歌都浅易直白,如《剑门道中遇微雨》即是一首含蓄深隐的诗。此诗看似自喜,实是自嘲,在自嘲的苦笑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在明白如话的语言外衣下是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1]

这首《剑门道中遇微雨》是陆游的一首纪行诗,记诗人自汉中入蜀经剑门关道中遇微雨,诗人似乎很有游兴。此番远游,征尘杂酒尘,边走边喝酒,沿途观赏景致,没有哪一处不令自己高兴。消魂,也写作销魂,在古典诗词中可用以表喜悦之情,如秦观《满庭芳》词: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2]游国恩先生《陆游诗选》即注为:这里是令人神往、使人眷恋的意思。[3]末二句更好像因入蜀见关山而诗兴触发。唐宋人论李白、杜甫、黄庭坚等诗歌成就,往往与四川联系,认为他们入蜀后诗歌创作力特别旺盛,如韩愈《城南联句》即认为蜀雄李杜拔[4]。唐代诗人吟诗,又好似都在驴背上。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称: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4]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世有碑本子美画像,上有诗云:‘迎旦东风骑蹇驴,旋呵冻手暖髯鬚。洛阳无限丹青手,还有工夫画我无?’子美决不肯自作,兼集中亦无之,必好事者为之也。[5](后集卷八)据《唐才子传》卷二载: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6]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载:或曰:‘相国(郑綮)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盖言平生苦心也。[7]如今,陆游也骑驴入蜀了,是不是也会诗歌创作大盛,应当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呢?这一自问,似乎很有点自得之意。

清人杨大鹤《剑南诗钞序》言:放翁非诗人也,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以意逆之,是为得之。夫志非他,情之发于性者。[8]因此,当联系伟大爱国诗人的生平志向,特别是联系这首诗的具体写作背景,可以发现此诗其实另有深意在言外。诗人一生以抗金报国为志,以壮志难酬为恨。此诗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冬,四川宣抚使王炎从抗金前线的军事重镇南郑被召回临安,时在王炎幕府的陆游被改命为大后方的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陆游本来早已下定一身报国有万死[1]的决心,而且在南郑前线,他曾向时以副丞相名义任四川宣抚使的王炎陈进取之策[9],却画策虽工不见用(《自兴元赴官成都》)。如今,被迫离开抗敌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1]。他难道真的会有闲情游览、甘当诗人吗?他在同时写的《即事》诗中说: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成都)[1]可见当时心情之郁愤不平。在到达成都后,他在《夏夜大醉醒后有感》中又言:欲倾天上河汉水,净洗关中胡虏尘。那知一旦事大谬,骑驴剑阁霜毛新。却将覆毡草檄手,小诗点缀西州春。[1]心怀洗胡虏尘大志,一双讨敌草檄手,却只能骑驴写小诗,真是大谬!套用陆游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10],《诉衷情》)之语说,他此次远调,是此番谁料,心在南郑,身去成都。明白了这些,再来看此诗,就能体会到诗中意在言外的深刻含义了。

一、二句写诗人由南郑调任成都旅途中的自我形象,落笔平直质实、浅近滑易,似乎缺少诗的蕴籍美。但仔细阅读,可知此句言事丰富,包蕴多种况味。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言陆游作诗,以入蜀为转折,皆寄意恢复。[8]赵翼《瓯北诗话》卷六对陆游作诗寄意恢复的特点从文学史的角度做出评定:宋诗以苏、陆为两大家,后人震于东坡之名,往往谓苏胜于陆,而不知陆实胜苏也。盖东坡当新法病民时,口快笔锐,略少含蓄,出语即涉谤汕;乌台诗案之后,不复敢论天下事;及元祐登朝,身世俱泰,既无所用其无聊之感;绍圣远窜,禁锢方严,又不敢出其不平之鸣,故其诗止于此,徒令读者见其诗外尚有事在而已。放翁则转以诗外之事,尽入诗中。举凡边关风景,敌国传闻,悉入于诗。或大声疾呼,或长言永叹。命意既有关系,出语自觉沉雄。[8]。这两句诗也当细味其中之咏叹。衣上征尘,是因远游,但诗人此番并非远游,而是远调,从渴望报国效力的前方被迫到自己极不愿去的休闲后方。因此诗人借酒浇愁,于是征尘中杂有酒痕。杂字,下得自然而凝重。既刻画了现实旅途中诗人个体的外在形象,又显现了诗人满腹悲慨惋悒之情。因为诗人衣上征尘,除实指调任旅途中所染尘埃,又虚指战场飞扬尘土和诗人自己因恢复宇宙之志[8],黄漳《书陆放翁先生诗卷后》)而奔竞人生之途的辛劳。在南郑,诗人以为可以实现平生之志,因而诗人的生活意态潇洒豪迈。这在诗人于乾道九年(1173)春在成都所作词《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中有描绘: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10]但如今调离前方,壮岁将逝的诗人可能意识到未来的生活中只能却将覆毡草檄手,小诗点缀西州春了,一腔热血、满腹文才武略将会全都废弃。所以沿途既征尘仆仆,又借酒浇愁而酒痕累累。如此远游真是令人黯然消魂。朱东润先生注此消魂曰神情恍惚[11],金性尧先生认为是伤神之意[12]。两者虽略有差异,但都说明陆游此次剑门之旅是心事重重的。如陆游《夜与子遹说蜀道因作长句示之》诗,也是回忆此次自南郑至成都之旅,言:忆自梁州入剑门,关山无处不消魂。亚松托宿逢秋雨,小柏经行听晓猿。当日只知悲客硌,归来终亦老江村。吾儿生晚那知此,聊对青灯与细论。[1]此诗表明诗人的当日之旅是悲客之旅,诗中消魂一词,乃是伤神之意。仍是用其最常见的意义。因此,《剑门道中遇微雨》诗中,消魂亦当是伤神,因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心情痛苦,所以整个远游途中,无处不消魂。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