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文诚心声 行堪世范:《岳阳楼记》兼及作者其人

文诚心声 行堪世范:《岳阳楼记》兼及作者其人

《岳阳楼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传世名作,令人百读不厌,历久弥香。文章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十五日。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御史梁坚弹劾滕子京处理戎事,用度不节,滕子京因而由环庆路(今甘肃环县、庆阳县一带)都部署兼庆州(庆阳县)知州贬为岳州(岳阳县)知州。过了两年,重修岳阳楼。时范仲淹也因改革遭贬邓州。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考取进士,政治见解一致,两人关系友好,往来密切,且又都宦海失意。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约请范仲淹作文以记之。于是,就诞生了这篇千古传诵、荡气回肠的《岳阳楼记》。

文章名为记,但写法却有不同。记岳阳楼重修很简略,对楼的沿革根本没提,主要通过楼的所在形胜说到登楼人的不同心情,最后归结到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襟怀,从而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趣、怀抱和胸襟。所有叙说和描写都为此二语张目,最后沉淀出这掷地有声的肺腑之言。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正是我们华夏民族精英的人生境界。

文章开篇叙述事情的缘起。庆历四年春起笔点明时间,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谪守,暗寓对仕途坎坷的感慨,为后文抒情铺垫。一个越字,既点明时间推移,也暗含时间之短,然后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八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如此才俊,却遭谪守,无褒贬语而褒贬自见。接着一个乃字联结上下,说明因果,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之事,言简意明,含而不露。这一段是全文的引言。

第二段,概括叙述岳阳胜状,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观赏时的情绪变化。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市,下临洞庭湖。登楼远望,洞庭胜景,尽收眼底。文章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衔远山,吞长江,仅六字,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何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变化。紧接着用前人之述备矣作结,意思是不必作更多的描绘。然后者开一笔,用一个然字转到写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北通、南极说明位置重要,所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想到这些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差别,开出下面两段。这一段,略写,是过渡。

第三和第四两段并行,紧承上文得无异乎的异字。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表明乃是虚拟,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

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作者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霏霏、怒号、排空状写环境恶劣程度。这种恶劣的环境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能赶路,到了傍晚,暮色沉沉,漆黑一片,再加虎啸猿啼,此际登楼,满目萧然,怎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生去国怀乡之思、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这一段写览物而悲,景暗,心暗,乾坤暗。

第四段用至若领起,与若夫呼应,紧缩了两段的时空距离。下面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类自由生长的欢愉画面。文章从湖面的平静写起,鱼欢鸟翔,兰芷飘香。皓月、渔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虽然仍为四宇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和景明、水天一色的良辰美景,盎然着生机和活力。此时登楼,则心旷神怡,顿生豪情满怀,宠辱皆忘,喜不自禁。这一段写览物而喜,景明,心明,日月明。

这两段详写,句式、节奏大体一致。作者选取典型的景物,抓住其特征,运用具有质感的语言,进行生动的描绘,情融景中。不过,其中也有变奏。而或一句,不仅语言形式有所不同,意境也递进一层。

第五段是全文的重心,借古仁人之心抒自己怀抱。文章以嗟夫振起,在列举了上述悲喜两种情感境界后,突然笔调一转,唱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己悲喜虽然也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则人生一以贯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孔子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进亦忧,退亦忧。作者就此拟出一问一答,然则何时而乐耶?假古圣立言,作出了响彻云霄的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曲终奏雅,作文明志。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高歌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