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写景抒情的名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上疏为主张革新的范仲淹辩诬,被贬官到滁州(今安徽滁县)。这篇文章即作于贬居除州的第二年。欧阳修主张散文要写得言简意深,{醉翁亭记》就是言简意深的典范作品。全文只有四百多字,内容却丰富深厚,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读后使人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强烈感染,得到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醉翁亭、醉翁亭周围的景色和游乐感受。全文分为四段:第一段写亭的位置、形势和命名由来。第二段写亭周围变幻优美的景色。第三段写游乐与宴饮。第四段抒写太守之乐,并点出《醉翁亭记》的作意。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突出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作者所写的景色,不是简单的堆砌和排列,而是在独特感受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选择和提炼,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他笔下的滁州景色,乃是作为滁州太守的欧阳修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景,因而景中有情,是主观和客观的充满诗意的融合。他恣意用笔,写山、写水、写亭,但不是目的,目的在写出一个醉翁,并抒发醉翁内心的思想感情。而醉翁之情归结到一个字,就是乐放情山水之乐,欢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文章构思精巧,结构严谨。通篇围绕一个乐字,一层接一层,有条不紊,自然流畅,写得从容婉曲,千回百转。开始先从亭所在的山水形势之美,写出醉翁亭命名的用意。末尾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点出一个乐字。接下去,第二段就紧承首段写山水之乐。表现醉翁亭周围的优美景色,从朝暮和四时的变幻来写,既生动而又富于特征。然后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又归结到乐字上,而感情的抒发已深入了一层。在此基础上,第三段由写景转到写人,写滁州人民的生活情状和醉翁亭中的宴饮。以极精练的笔墨,点染出众多人物的歌呼行止和声容笑貌,在鲜明生动的画面中,充分地传达出除州人民的游山之乐和太守与众宾的宴酣之乐。这已经扩大了范围,乐的内容也变得更加充实和具体。但人民之乐与太守之乐还是分开来写的。而到了最后一段,则景与人,人民之乐与太守之乐,融合到一起,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亭上归来,欢愉无比,从禽鸟之乐、山林之乐、游人之乐,层层递进,最后写出太守之乐其乐一一与山川自然和人民同其乐的中心思想。全篇从头到尾写景,亦从头到尾抒情,情景交融,笔酣墨饱,写得纡徐有致而又畅快淋漓。读者在对醉翁亭周围优美景色的欣赏中,就自然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闲适的情致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以上是就全篇文章的整体来说的,就是各段自身的层次思路,也极有讲究。例如第一段。文章的题目是《醉翁亭记》,落笔却很远,经过多层曲折才写到亭上。环滁皆山也,在滁州的周围是群山环绕,这是总写游州形胜,是大景。接下去却如电影摄影师推摇镜头:从西南诸峰到蔚然而深秀的琅邪山,再到水声潺潺的酿泉,复经峰回路转,这才写出临于泉上的醉翁亭。由远及近,由大而小,由虚而实,最后推出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一临泉屹立的醉翁亭,这就显得格外醒目耀眼,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又如第二段重点在写山水之乐,但乐字在这一段的最末一句才出现。朝暮四时,景色各异,是一种动态的景,而非静态的景,跳荡变幻,生气勃勃。写景的字字句句,无一不表现出作者的欢乐情绪,末句明确点出乐字,水到渠成,作一收束。
苏洵论欧阳修散文,赞美其条达疏畅,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上欧阳内翰书》)。意思是欧文写得明晰流畅,轻快从容,显得毫不费力的样子。这篇文章正是这样,作者经过精心构思,却出以平易,像是信笔写来,毫不经意,真正做到了意到笔随,自然、轻快、流畅。
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经作者着意锤炼,写貌传神,十分精练、形象。例如用翼然一词来形容醉翁亭,就写出了一种凌空飞动的形势,既生动地表现了亭的客观形象,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亭的独特感受。又如第二段写山景朝暮晦明的变化:日出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一一太阳一出,林间的雾气渐渐消散;云烟聚合,山谷就变得昏暗起来。这里用了出、开、归、瞑四词,都是表形态或明暗变化的,放到一起,使静境变为动境,传达出一种流动变幻的生气。
文章的另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就是文中多用判断句。一篇短文,共用了二十一个虚词也字,不但没有给人累赘板滞之感,反而显得生动活泼,层次分明。一个也字构成一个判断说明,表达一层意思,在相近的语言形式中,表现出内容的差异和变化,造成一种跌宕顿挫、回环往复的韵调,加强了文章的抒情气氛。句式上运骈入散,骈散杂用,既有极整齐的偶句,又有长短不齐、富于变化的散句,读起来音调铿锵,错落有致,兼有整齐与参差之美。《古文观止》的编者评论此文:似散非散,但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这些特点,都从不同方面显示了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