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小鸟》是一篇儿童故事,语言质朴,层次清楚,字里行间散发出一股股清新的童真气息。课文可分两个部分:一、关小鸟(第1、2段);二、放小鸟(第3、4段)。主人公的纯真的心灵就是在这关和放的转化中得到提升。它是一篇培养小学生具有现代意识的佳作。
怜爱柔弱的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更何况,姑妈送我的小鸟非常可爱: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这俊俏的小生灵,怎不让我情有独钟?因此,我视小鸟若掌上明珠,倍加呵护:安排舒适的住处(放进笼子里);供应充足的饮食(给它食吃,给它水喝)如此热情地款待,满以为能给小鸟带来无穷的欢乐。我也将看到它优美的舞姿,听到它婉转的鸣唱。可事与愿违,小鸟一动也不动,于是,我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惟恐它发生不测,所以我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手足无措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多么纯真的心灵啊!
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究竟原因何在?作为孩子是不能完全明晓个中缘由的。实质上,我对小鸟的喜爱多半出于先天的本性,这种爱是肤浅的,没能跳出个人的小天地,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不是自发的,要靠孩子们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反复地体验去逐步形成、提升。众所周知,作者写一篇文章总要有一个中心意图。课文的第2段是作者表达中心意图的重点段。它具体描述我由关小鸟到放小鸟的转变过程这是纯真心灵提升的关键。小鸟身陷困境,全身一动也不动,这是一种无声的反抗。其实,它心有所念,目有所视:一双闪亮的眼睛死盯着窗外,望眼欲穿地等候妈妈的降临。当妈妈真的出现在窗外,它情不自禁地朝窗外叫起来。这突然的呜叫,让我出乎意料,抬头看去,知道小鸟呜叫的原因: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听起来多焦急的声音激活了我贮存在脑海里的生活经验,随之产生了相似匹配:我想,一定是小鸟的妈妈找孩子了。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鸟妈妈见到自己的亲生骨肉无辜地关在笼子里,欲救不能;世上只有妈妈好,小鸟盼来了妈妈,可只能眼睁睁地看见它在窗外盘旋,难以偎依。母子之间相互问答,急切而又凄厉:有思念,有无奈,有愤懑,有渴望干言万语也难诉尽离散之苦。看到这令人揪心的一幕,我怎能不怦然心动:我和妈妈不能分离,小鸟和妈妈也不能分离,我这样做就是拆散它们母子通过换位思考,我的纯真的心灵由自娱自乐提升为理解、同情。读到此处,学生们的思维是不会就此为止的。他们会把我视为同龄伙伴,共同联想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受到的有关爱鸟的教育。于是,纯真的心灵便从理解、同情升华为亲近大自然。从而,感悟到语言文字背后的社会意义。就这样,作者的中心意图在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得到落实。
作者在第3段写了我看了看笼子里的小鸟,这是纯真心灵的再次真实写照。我对这只非常可爱的小鸟有浓浓的眷恋之情,但我深知小鸟真正的家不是在狭窄鸟笼,而是在广阔的蓝天。因此,决心让小鸟回归大自然。
课文的第4段作者描绘了一幅我和小鸟欢乐的告别图。与妈妈团聚的小鸟展翅飞翔,连声道谢;放飞小鸟的我欢呼雀跃,激动万分。插图与课文密切配合,向孩子们昭示:人和自然要和睦相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