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古诗两首》作者简介:袁枚

《古诗两首》作者简介: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

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江苏古籍出版社巳出版《袁枚全集》共八卷。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一生以率情以行、风格特异而闻名。曾自谓孔郑门前不掉头,程朱席上懒勾留。他好咏,好色,好钱,好游,好友,好花鸟泉石,不愿为大官作奴。在江宁(今南京)任上建得随园后,思想使吾官于此,即一月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因而辞去官职,竟以一官易此园。

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子不语》24卷及《续子不语》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