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恐龙》背景资料

《恐龙》背景资料

《恐龙》(苏教版国标本三下)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说明文。说明文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的。文章浅显易懂,介绍了恐龙生活的环境、种类与形态、食性、繁殖、灭亡,使人对恐龙有初步的了解。

一、恐龙生活的环境

恐龙生活在地球历史的中生代,中生代分为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三叠纪是指距今2.45~2.08亿年前的一段时间;侏罗纪是指距今2.08~1.46亿年前的一段时间;白垩纪是指距今1.46亿年~6500万年前的一段时间。 恐龙大约出现在三叠纪的中期,到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非常繁荣,但到白垩纪末期突然从地球上全部消失,它们在地球上大约繁衍了1.6亿年。

当时地球大陆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四大洋分隔成七大洲,而是差不多还是一整块大陆,有些地方开始出现裂痕,而这些裂痕之间的距离也还是很小的。因为雨量充足,气温适宜,所以,地球上到处是大片大片的沼泽,深谷里、山坡上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因为,大陆之间没有完全分裂开,所以那时恐龙到处漫游,足迹遍及整个世界。

二、恐龙的种类、形态在中生代,爬行动物异常繁盛,并演化出了适宜在水中、陆地和空中生活的3个类群,人们习惯把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统称为龙,包括当时生活在大陆上的大型爬行动物恐龙,水里的鱼龙,天空中的翼龙。它们的关系如下:蜥形纲恐龙总目(蜥臀目、鸟臀目)

脊椎动物门脊索动物亚门蜥形纲翼龙目爬行纲鱼龙总目(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角龙类、肿头龙类)从上可见,恐龙与鱼龙分属蜥形纲与爬行纲,明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进化主线。而恐龙与翼龙虽然同属蜥形纲,但它们分属不同的目,翼龙是属于蜥形纲中的翼龙目,而恐龙则是属于初龙类中的蜥臀目和鸟臀目,所以,翼龙从本质上讲就不属于恐龙;更何况翼龙和恐龙在生活习性上也存在极大的差别,翼龙是在空中飞行的一类爬行动物,而恐龙则是全部生活在陆地上,适宜在温暖、潮湿的平原或森林地带栖息。所以,鱼龙与翼龙不是恐龙,他们是恐龙的亲戚。

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课文例举了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这四种形态不同的恐龙。在说明恐龙的形态时,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三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的食性是大多以吃植物为主,也有专门食肉的。在这里可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大多、为主说明了植食恐龙较多,但并不是绝对的,例如霸王龙就是非常凶猛的肉食恐龙。为了说明霸王龙的凶狠,通过打比方的手法把霸王龙的牙齿比作锋利无比的匕首。霸王龙的繁殖方式是卵生的。恐龙蛋的特点是外壳非常坚硬。恐龙的哺育方式是小恐龙破壳而出以后,会得到大恐龙的细心照看,直到他们自己能够找食吃为止。从细心照看、直到为止可见恐龙的护犊之心。

四恐龙的灭亡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然而却在6500万年以前突然神秘地消失了,究竟是什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呢?人类至今尚未解开这个谜团,存在着多种猜测,有陨石碰撞说,有造山运动说,气候变动说,火山爆发说,海洋潮退说,温血动物说,自相残杀说,哺乳类进犯说,小行星撞击理论,气候骤变理论,大气成分变化论等。笔者在所有理论中更倾向于小行星撞击地球理论。对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如何造成恐龙灭绝,科学家做了如下解释。小行星快速砸入地球造成地球环境剧变,巨大撞击力把大量岩石和尘土抛入空中,大地发生地震,海洋发生海啸,火山喷发频繁,多处森林被大火吞噬。尘土飘浮空中数十载,使大地难以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植物数量因此锐减,造成食物链从底层崩溃。与此同时,阳光照射减弱使地球日益寒冷,雨水因混有火山喷发物变成炽热的酸雨落到地表,导致动植物生存环境面临极大挑战。已经主宰地球1.6亿年的恐龙适应不了环境的改变,遭到自然淘汰。从生活在海洋中的沧龙和蛇颈龙、飞行于空中的翼龙到各种陆地生活恐龙均无一幸免。此外,许多古生物,包括遍布海洋的菊石和海洋浮游生物也在这场浩劫中灭绝。鸟类和哺乳动物遭到重创,但存活下来。体表长毛的热血动物最终取代恐龙成为地球主宰,为人类诞生奠定基础。

然而,无论哪种猜测,都未得到证实,因此,恐龙的灭绝依然是是个谜团。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