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组编排了四篇课文《说勤奋》《李时珍夜宿古寺》《维生素C的故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初一看,觉得主题不明确,查阅资料后,方觉编者也是颇费心思的。这一单元四篇课文虽然文体相异,所写事情也涉及中外古今,但他们的之间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从不同的侧面启发学生如何走向成功。《说勤奋》告诉学生走向成功,要付出汗水和心血,别无他途。《李时珍夜宿古寺》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往深层次引领:李时珍为什么能够吃得这样的苦,为《本草》倾注如此大的心血?是心灵深处那高尚的追求!《维生素C的故事》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学生成功往往就是长期关注、强烈期待下,在某件事情促发下的瞬时灵感。《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则是大家在享受前人成功基础上,追求更方便的生活,追求更大的成功。
《说勤奋》是一篇议论文,在课文首尾很明白地表达了观点。一个设问句,让我们清晰地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一个只有才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意义。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观点鲜明。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一句话具体显示了勤奋就是要付出汗水和心血,这样才能有成功的鲜花。于是作者循着自己的观点,列举了古、今两个成功者的事例。
司马光,是成功者,他的手中有鲜花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他付出了汗水和心血躲一遍又一遍一直只要就警枕等,可见他的勤奋,他从小时候到长大了到19年真可谓一生勤奋啊!他的勤奋为他赢得了成功。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知道司马光从小天资聪颖,再加上勤奋,有了成就,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紧接着列举了童第周的事例,意在告诉我们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才。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可见,他天资并不好,他笨拙。可是他勤奋。每天天刚亮晚上总是,足以见得付出了心血。因为勤奋,所以取得了成就成绩名列前茅完成了青蛙卵剥离手术,这就是勤能补拙啊!华罗庚也是一个勤奋者,家庭条件不好,身体条件不好,可他依靠自己的勤奋成了著名的数学家。他的名言说的就是自己啊!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发现作者列举事例的匠心:天资聪颖的,要想有成就需要勤奋;天资不好的,只要勤奋也能有才成就。
这两个事例表面看是并列的关系,课文呈总-分-分-总的段式。其实,往深处一想,我们就发现了作者在论证观点时的严密:古人、今人,事例全面;天资好坏,一正一反。结果却都是依靠勤奋取得了成就。
这样一来,我们就明明白白把握了中心。
小学阶段初次安排这样的说理文章,如此凝练,如此严谨。学生读着,应该能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