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虎门销烟》教材解读一

《虎门销烟》教材解读一

壮怀激烈――――苏教版四上第七课《虎门销烟》(今个高兴)课文介绍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全文语言精炼、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根据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结合课文内容,确立紧扣壮举,体悟壮情,荡涤爱国情感的教学思路。课前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或阅读虎门销烟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和对民族危亡的影响,初步感知林则徐销烟的困难和决心。

在第一课时指导学生读通课文、识写生字后,实施以下教学设计:

一、为壮扩词,读出壮味课堂伊始,为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氛围,可以采用做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为壮字扩词。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词语:

二、披情入文,察寻壮举在学生将词语读得意犹未尽之时,教师满含激情引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走近169年前那段让世界为之震惊的历史。学生齐读课题。虎门销烟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它究竟是个怎样的事件呢?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

一、第六自然段,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并板书:伟大壮举。在提醒学生认识课文这种首尾联系的结构以后,可以出示下面的问题:读读课文2-5节,找一找能表现壮的语句,将这些地方画下来,放飞你的想象,用心读一读。

三、读中想象,体悟壮情叙事类课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还原,由于本文所述的故事历史久远,学生对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当学生充分的触摸语言文字之后,应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品读。让学生透过课文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挤得水泄不通、彩旗林立、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应邀的外国商人等词句的理解,指导朗读。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第二自然段中壮阔的碧海、壮丽的虎门寨、壮观的场面,在朗读中再现还原,凭借朗读让师生一起走进伟大壮举的现场。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描绘了销烟经过。

礼炮轰鸣、群情沸腾、震惊中外等词语必然会跃入孩子们的眼帘,在抓住词语品读时,指导学生结合插图,仔细观察林则徐的神态,从民工郑重的表情、严整的军容中想象,因此学生在朗读时,也就自然地读出了那种激昂的豪壮气势。第四自然段描绘述了老百姓对销烟的强烈反响,从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的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

(教学参考书语)。透过字面,学生们很容易理解前者,第五自然段教学时,抓住数字20多天、二百多万斤和卷进咆哮的大海等词语,指导学生读懂销烟持续时间之长,销烟的数量之多即可。

四、拓展延伸,再悟壮举课文选材于历史事件,这就决定了课文教学必须适度开放。因此,当组织学生交流、朗读了销烟的壮情以后,应指导学生回读全文,从整体上再度建构知识和情感。可以结合课文第二幅插图启发学生以我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适时补充林则徐的爱国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谈话之后,组织学生,诵读最后一自然段,再次抓住沉重地打击、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等词句,深层领悟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量将会让世界震惊!在全文阅读教学似乎结束以后,对课文进行补白:由于鸦片战争的失利,腐朽的清政府将销烟的所有罪责都推到了林则徐身上,道光皇帝将他革职,罚他往伊犁垦荒屯田补充了这部分历史故事,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关于壮举的另类思考。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