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剪枝的学问》教材解读二

《剪枝的学问》教材解读二

一、抓住题眼,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文题是课文的眼睛,一般来说,它不是揭示文章的主旨,就是概括全文的内容,或者是文章的线索。教学《剪枝的学问》,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我们可抓住题眼设计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1.什么叫剪枝?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学生粗读课文,便能从课文中准确地找到答案。

二、扣住字眼,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话用在语文课上也很恰当。所谓石,就是课文中一些关键的词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咀嚼和回味,从中读懂其涵义。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学生反复读这段话后,讨论:1.什么叫疯长?2.枝条疯长了,会产生什么后果?3.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

扣准了疯长这个字眼,学生对剪枝的学问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咬住课眼,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设计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着眼点,这个点我们姑且称为课眼。这一课的行文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课文中用了这样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教学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四个词语板书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内化感悟,在随着我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共鸣共振,使之懂得学问学问,一学二问的道理,在学文中加厚生活的积累,增强了解生活的情趣。

四、点拨文眼,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课文结尾写道: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噢,‘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这句话中,‘减少’是为了‘增加’便是课文的文眼,它在课文中常常起着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的作用。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顿悟,我们可以让孩子回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讨论这样四个问题:1.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王大伯家桃园的?2.王大伯家桃子长得好吗?你从哪些地方知道的?3.人们为什么称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4.假如不剪掉那些闲枝,王大伯家桃子还会长得好吗?要求学生反复咀嚼‘减少’是为了‘增加’这句话,从中悟出只有去除闲枝废叶,才能留住精华;只有卸去沉重的负担,才能快捷行走的内涵。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