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七律长征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品析、朗读、拓展、想象等手段,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气概,感悟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毛泽东及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气概,感悟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七律长征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长征诗,感受诗歌韵味
1、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文题的。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2、读通读顺
(1)第一个学生:指导读正确
(2)第二个学生:指导恰当停顿
(3)第三个学生:指导读出味道
【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读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第一句,有的这样读红军不怕远征难(语调平平),有的这样读红军不怕远征难(突出不怕),那一句更有味道?你们练一练。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边读边指导。】
3、初步印象:读到这里,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英勇、艰难、高兴带着感受读。
二、知长征事,感受无畏气概(板书:难只等闲)
过渡:长征难,难在哪里?红军视若等闲,又表现在何处?请大家默读这首诗,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出示图片,介绍五岭乌蒙。【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乌蒙:横跨云南贵州省,那是有地裂的高原,地形横断,山势险峻,由于河流侵蚀。多有深谷,凸凹不平,谚语中有地无三里平之说。】
(2)然而,这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险峻异常的五岭、乌蒙,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
(3)读(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磅礴气势;腾细浪、走泥丸平淡、藐视)
2、金沙水牌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讲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课前阅读)
(2)品味暖寒(这两件事情,诗人各用什么字形容?一暖一寒,你是怎么理解的?)【暖:即表现水拍江岸给人的暖意,更表现红军没有经过激烈战斗,胜利渡江的喜悦心情。/sjbwz/寒:既反映大渡河上凌空孤悬的铁索发出的闪闪寒光和下临万丈深渊的那种令人倒抽寒气的险恶景象,又表现红军强渡铁索桥,前仆后继的壮烈场面和悲壮气氛。】
(3)读(暖欢快;寒低沉、缅怀之情)
【过渡:绵延千里、磅礴险峻的山脉,在毛泽东看来,不过是泥丸、细浪,奔涌激流、悬崖高耸的的江河,只一暖一寒概括之,这种气概,在毛泽东的诗词中随处可见。】
(4)拓展阅读《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岷山千里雪,难在何处?交流,播放视频。
(2)面对这么恶劣的环境,喜从何来?【由于胜利在望,心情疏朗,喜由心生,眼前望去的风雪交加路变得美不胜收了。走过岷山,胜利在望,喜笑颜开。】
(3)读(欢欣鼓舞的语气)
4、深入体会长征难
(1)介绍长征
【出示长征路线图,教师介绍: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跨越了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11省,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30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在总里程远远超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中,红军往往处在数倍于己的敌军的追击堵截中,平均3天就要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还需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6000人的部队踏上长征征途,到达陕北吴起镇时的队伍为8000多人。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近10万大军开始西渡嘉陵江,到达甘肃会宁时只剩33000多人。】
(2)出示红军走过的雪山
【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仓德山、打古山、雅哈雪山、大雪山、小雪山、茨布腊山、扎拉牙卡山、/article/藏巴拉雪山、东隆山、米拉山、虹桥山、鹧鸪山、格达梁子、党岭山、折多山、罗锅梁子、剪子湾山、卡子拉山】
(3)杨成武:《毛泽东指示我们过草地》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长征,七律#8226长征教案教学设计精品,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