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对联入门与练习》课堂实录

《对联入门与练习》课堂实录

1课时

高一(10)班

授课人:郭进绍

实录:

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对联吧。

生齐答:见过。

师:那请大家说说在哪些场合要用到对联的?

生七嘴八舌:过年、结婚、葬礼、祝寿

师:好的,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常见的对联类型,(出示小黑板)我们试试看,能不能判断出它们各是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用到的对联?

看第一副对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这是什么时候用的?

生:春节,过年

师:好,看第二副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这是什么?

生(笑):结婚时候

师:第三副也很简单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生:祝寿!贺大寿。

师:呵,前面三副很简单,我们一看就明白,但是第四副就不容易了,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大家能猜出它说的是哪一种职业、行业吗?

教室安静了一下,学生某说:理发。

师:对,就是理发,很好,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学生某:毫末与顶上

师:很好,最后看一副对联,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这个用在什么地方啊?

生:打擂台

师:对,擂台。好的,看来大家平时的确接触过一些对联,对对联都有初步印象了,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大略印象上面,好像随便弄两个句子就是对联了,既然我们念了高中,就要有文化一点,要掌握对联的几个基本要求,学会判断什么才是规范的对联,而不会像社会上的一些人整天搞几个不规范的对联在那充文化人。好的,下面我们就试着从小黑板这五副常见对联里,找出对联的基本要求,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先看一下这五副对联,看第一副上下联各有几个字啊?

生:六个

师:第二副?

生:七个字。

师:第三副各几字?

生:四字

师:很明显,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对联要求是什么?

生:字数相等

师:对,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就是上联有几个字,下联也要有几个字。大家记下来,对联基本要求一,上下联字数相等,这个要求是很严格的,一般来说,违反这个规则就不成对联了。但也有特例,比如说民国时候,袁世凯死后,有人就写了副上下联字数不同的联,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大家看这个对联,万岁对千古,可以,但袁世凯对中华民国,三个字对四个字,在规则上当然不行,可是这副联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它里面有个寓意,暗含了什么意思,有没有同学能看出来的?

生沉默

师:这对联表面上是不规范,袁世凯三个字对不上中华民国四个字,这其实是对袁世凯的批评,说他怎么样?

有学生说对不起

师:对,很不错,暗含的意思就是妄图称帝的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是中华民国的罪人。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一片恍然大悟声)

师:我们也可以仿造这副对联,以我们班为例,可以说高一十班万岁;倪必星千古,(倪为一学生名)

生大笑

师:这是说倪必星怎么样?

生:对不起高一十班。(笑)

师:好了,我们再来看小黑板这几个对联。以第一联为例,上为春风,下为新年,上春色下新景,其它几联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对联的上下联用字能不能重复、相同?

生:不能

师:所以我们就找出了对联的第二个基本要求,用字不重复,当然是在上下联相同位置用字不重复。如果上下联用字可以重复的话,那天下没有我们对不出的联了,你出个什么福如东海,我也对个福如东海,能行吗?

生:不行。(笑)

师:以上两项基本要求是比较明显的,很容易掌握。下面我们再看另一个要求,大家看这几副对联上下联在用词的词性上有什么特点?比如说第五副对联(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拳是什么词性?

生:名词

师:下联与它相对应的脚是什么词?

师:打呢

生:动词

师:踢呢?

生:动词

师: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了,这个下联除了要用不同的字之外,还要求什么?

生:词性要相同。

师:很好,对的,就是上联第几个字是名词,下联第几个字也要用名词,如果是动词或形容词也是一样。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时候会考到对联,这种题型在民国时期就出现过。比如陈寅恪先生主持清华大学招生入学考试就出了个对联题,出个上联要求考生对出下联。他的上联是什么呢,很奇特,只有三个字,是个人名,孙行者,大家猜猜看,下联应该怎么对?

某生说猪八戒,众大笑。

师:对这个联当然要运用到我们刚才学到的对联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三个字拆开分辨它们每个字各是什么词性。孙是什么词?

生:名词

师:行是动词了,者,之乎者也,虚词。所以下联也应该是名词、动词、虚词组合。猪八戒符合要求吗?

生:(笑)不符合。

师:陈寅恪自己的答案是祖冲之,大家看,祖是名词吧,祖孙嘛,冲是动词吧,之也是虚词。很巧妙吧。

生点头赞叹

师:对联的答案当然不只一个,只要符合对联的要求就可以,比如当时有学生就对了胡适之,也很好。这种对联以人名作对,叫做人名对,我们也可以从我们班上同学姓名里找一个对,比如说何大弟对陈小红(众大笑)关于上下联的词性相同相当,还要注意一点,就是我们所对出来的词在内容上要有一定的关联,最好属于同个物种,比如同是天文地理用词,同是草本鸟兽用词等等,就是词的种类上也要有要求。讲一个笑话给大家听,说古时候嘛,在私塾里,学生都要学习对对联、对对子。有一次,教师出了个两字联嫩松让学生对,嫩松,该对什么呢?学生甲对出老柏,注意柏本来应该念bǎi,但在这里柏是念成bó的,我们看到了,嫩对老,形容词对形容词,松对柏,名词对名词,完全符合对联要求,很好。所以,私塾老师夸奖了学生甲,学生乙听到甲对出老柏受到表扬,就得到启发,连忙说我也会对,我对‘干爹’,(众笑)老师很生气,认为他胡闹,用戒尺打了乙一下,乙被打了还不服气地说老师,你怎么不打老‘伯’,而打干爹呀?(众大笑)这个故事其实很好地反映了对联的基本要求,按照我们刚才所说的对联第三个要求――词性相同,学生乙所对的干爹也符合要求啊,为什么不行呢?

生:种类不一样

师:对,词的种类差太远,完全不。这样也不行,所以我们的对联基本要求之三应为词性(种类)相当。都记下了吧。好的,至于对联的第四个要求就是结构(格式)相似,上联有什么结构格式,下联也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格式。像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之类。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对联题,这个不是要求大家去对出上联,而是要根据上联的结构格式特征来推导出下联,看这一题,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画亦精,字亦精,______,大家看这横线上应填哪四个字?

生:精益求精

师:为什么,**,你能说一下吗?

生某:因为上联有四个老字,下联也应该有四个精字,而且上联的最后一句首尾都是老字,所以下联最后一句首尾也应是精字,以精作首尾的四字成语,我想到了精益求精。

师:回答得很好,就是要按照上联的格式来推导下联,这也是对联考查的一个方式。同样的,我们再看一个类似的题目,这是上一届高一期末考的试题。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____玫瑰花,春___香,大家做一下看看。

很快有学生做出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师:大家做得很好,说明同学们的接受能力很强。以上讲的基本上是针对对联表层的东西,下面我们说一下对联内容上有什么样的要求。还是先看小黑板上的几副对联,我们可以发现,每副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关联,比如第一副都跟春节新年有关,第二副是结婚,第三副祝寿,第四副理发,第五副武艺,第一副都有一定的主题,上下联都围绕同一主题。如果上联说结婚,下联谈理发,就不伦不类了。(众笑)大家初中都学过唐诗,其中千古名句,比

生:长河落日圆

师:这两句也可以当作一副对联,我们知道这两句内容是有关联的,都是写什么?

生:景色描写。

师:对,都是边关的景物描写。如果不顾上下句的内容,改成大漠孤烟直,小狗尾巴弯,(众大笑)那就不行了。

最后讲一下关于平仄的要求,平仄相谐,我们以前说过,音调可分为平和仄,大家还记得吗,其中平是哪两个调?

生:第一声和第二声

师:仄呢?

生:第三声和第四声

师:关于对联的平仄,这里不需要讲太多,太复杂,考试一般也不会考到平仄,所以我们目前只要了解一下常识就可以了。问一下同学们,过年的时候,大家都贴过春联没?

生:贴过

师:大家是怎么分辨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的?

生:随便贴、不知道

师:其实很简单,按照传统对联格式,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大家记住这个规律,就可以很快判断出上联下联,可不要乱贴了。(众笑)

接下来是练习对句,我选了几个句子,如祖国江山好、蜂采蜜、风吹芳草绿等,给学生做练习,并选 些学生的对句作点评。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