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应对策略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应对策略

从今年高考开始,在文言文阅读这一块中,新增加了直接翻译题,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的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很多考生为此觉得难以下手。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瑰换成了珍贵,观换成了景象。

3、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儿女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6、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7、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张良曰:谨诺。(《赤壁之战》)

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

8、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

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

9、变通法

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或根本就无法直译之处。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读起来不顺,听起来别扭,如果变通一下,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已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10、点义法

古人在文中好用典故,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义即可。

例如:谭嗣同对梁启超说: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析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等四个人,翻译时无法把他们的故事也放进去,但如果全部删去则又影响文意,这时翻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义--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就可以了。

11、凝缩法

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例: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这是互文同义,可译为:精通五经六艺。

12、扩充浓缩法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它。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豁,可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又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