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阅读四重奏

阅读四重奏

语文教学大纲,是代表政府意志的、指导语文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理应对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做出具有权威性的阐述和理解,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含糊的,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基本稳定的而不是朝令夕改的,与时俱进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遗憾的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从 1963 年 5 月的第一个语文教学大纲 ( 试用修订版 ) ,对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这项基础工程都没能做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50 年间,大纲关于语文教育的基本看法,有的在前言中阐述,有的以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或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呈现。 1996 中大纲 ( 供试验用 ) 在教学目的之后,列出了六项教学原则。但到 2000 年 3 月的高中大纲 ( 试验修订版 ) ,原则又变成应重视的问题。这固然出于大纲制订者的慎重和严谨,但也不无栽种回避的成分。诚然,语文教育既是千古难题,又是世界难题。看来,在我们三亿中小学生的教育大国,要找到各方面都满意的最佳方案,确乎难而又难。历次大纲的不足,只能成为遗憾。

2001 年 7 月,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实验稿 ) 公布,令人耳目一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并对课程性质和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阶段目标作出了远比大纲深入具体的阐述和规定。从大纲到课程标准,是跨世纪的历史飞跃,值得庆贺,更须深入学习。

本文仅就阅读的功能谈点体会。

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首先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理解这句话至少包含三层信息。

一、阅读具有多重功能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功能的认识受制于语文学科性质观。 1963 年大纲奠定了工具性的地位, 1978 年大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读写训练相辅相成, 1986 年大纲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在半个世纪中,语文教育实际上大多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极摇摆,直到 20 世纪末,把语文课变成纯工具训练的现象到处可见,而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的极端主张也时有耳闻。其实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在世界语文教育中,不论是西方古典的欧洲模式、现代西方美国模式,还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模式,都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顾实用性和教育性,既有技能目标又含价值目标,肩负培养能力和陶冶情操以利学生发展双重任务①。《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也是辩证的。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定位,为审视阅读教学提供了依据。我理解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是重要途径的表述不是严格的科学定义,而是的阐释。其核心理念是阅读功能多重论,从而否定了与人相对的阅读功能单一论。

我国有悠久的阅读传统和丰富的阅读经验,阅读有多重功能似乎是常识,但在相当长时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起作用的似乎只剩下了一句话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或阅读是吸收。更由于误解和曲解,阅读功能单一论或者把阅读变成了写作的附庸,或者变成纯工具训练,或者变成空洞的政治说教,结果或两败俱伤,或一事无成,白白糟蹋了本应用于阅读的大好时光。

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②这种阅读基本观点表明,阅读自有写作不可替代的多重功能。

我曾撰文认为:阅读文章有认知、实用和审美三重功能。认知功能:文章是社会进程的永久档案,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映像,是思维创造的物化形态。阅读文章是读者认知客观世界的向导。实用功能:文章是社会交际的必备工具,是文化传播的可靠载体。阅读文章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审美功能:阅读文章可以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精神。文章是作者审美观照的结晶,又是读者审美欣赏的观象③。我还曾认为:文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传媒,也是政治和外交斗争的有力武器④。当然这里讲的包括文章写作、传播、阅读、实践的全过程。在《阅读学新论》一书中我们曾指出,阅读有求知、开智、立德、审美四个方面的育人成才功能,还从教育、文化、经济、政治方面论证了阅读的经国济世功能⑤。

新课程标准在论述语文课程地位时曾提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依我的理解,新课程标准列举的阅读四重功能,搜集处理信息是实用功能,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是认知功能,获得审美体验是审美功能。这是语文教育纲领性文件对现代阅读学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发展,是语文课程 工具人文统一的性质观在阅读教学中的阐发,又是语文课程多重工能观的体现,还与课程总目标中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内容前后照应。四者依次对应智育、德育、体育、美育,这样有利于把基础教育的宏观目标落实到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之中。

我把阅读的多重功能比喻为四重奏。四重奏,指四件乐器的演奏同一乐曲。如钢琴四重奏,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钢琴演奏。声部虽有高、低、刚、柔之别,但旋律是和谐的,节奏是一致的。有效的阅读过程,可以同时实现求知、开智、立德、审美多重功能。

二、实用是阅读的首要功能

阅读四重奏,不是各奏各调,也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的。这正如弦四重奏以两把小提琴为主,钢琴四重奏中钢琴是核心。

我曾把阅读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直接目标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陶冶思想情操⑥。意在强调培养阅读能力、注重实际应用,是阅读的首要任务。

从社会实践看,语言是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⑦。现代人阅读,首先是为了社会交际,为了生存和发展。行政管理人员读公文,经营管理者读商务函件,师生读教科书,一般人读报刊、书信、电报,都是为了解决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把搜集处理信息这一实用功能置于首要位置,表现出了求实精神和现代意识。

从课程设置看,开智、立德、审美,都不是语文一个学科的职责,而培养语言能力则责无旁贷。叶圣陶早就指出: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他科是不负责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这是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⑧。

我国的文学教育多年受到冷落,近年大纲、课程标准加强文学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把文学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唯一内容,则是不明智的。

这里大约存在两个误解:

一是只有文学作品才具备审美功能。其实审美教育并非文学作品的专利,非文学作品的一般文章,内容和形式都蕴含丰富的美质,文章阅读同样可以获得审美体验,文章教学的美育天地十分广阔⑨。学生阅读实用文章,也可以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处理信息的实用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非文学作品的一般文章应该占有适当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加大文学阅读的分量。

二是认为能读文学作品就会读一般文章。文学作品诚然是广义文章的高级形式,但能读《离骚》未必会读《资本论》,能读《三国演义》也未必会读《相对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 著作 ) 的阅读,与文学作品的阅读,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

朱光潜先生曾借一棵古松讲过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三种态度。阅读的目的兼顾向善、求真、审美。对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实用还是第一位的。阅读教学把实用功能置于首位,审美教育作为潜在功能,才是符合实际的。

三、阅读是和谐的心理过程

从行为结果看,阅读的多重功能用我国的成语一箭双雕一石三鸟一车杀四卒来比喻也未尝不可。我喻之为四重奏,有三层意思。

首先,阅读产生整体综合效应。四重功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大致同时完成的。一个阅读主体,每次阅读的目标可能并不一样,有时重在求知,有时重在消遣,但在阅读活动中,其他功能也随之得以实现。浏览一部小说,本业间在消遣,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却不知不觉受到作者的潜在影响,也会学到许多自然或人文知识,同时思维得到锻炼而发展。这种内在联系是不易察觉的,但又是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就像我们聆听四重奏获得的是整体印象,阅读也应追求整体感悟、整体把握。

其次,阅读的心理过程是和谐的。正如四重奏的四种乐器,虽然声部有高有低,但节奏是一致的,旋律是和谐的,高音低音组成和弦,风格统一,不谐调的就成为噪音。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技能,在披文得意、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文章所描述的世界图像就展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也获得审美体验,其过程如行云流水,自然而和谐。

第三,阅读的潜在影响深远。优秀作品的影响力,可以延续相当长时间,古人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是说雅乐有延时效应。伟大作品引起的心灵震荡,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改变人的命运。古今中外都不乏这样的例证。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阅读功能的诠释,比较全面,表述也恰当。其内涵很丰富,应该仔细领会。我理解认识世界应包括认识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实,还包括反观自身,认识自我。发展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还有创造性思维。搜集处理信息是现代阅读的重要功能。但阅读的实用功能不限于搜集处理信息。阅读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现代件下,从作者到读者的传输时间已经缩短到最低限度。通过因特网,人们可以查阅刚刚发表的论文,可以读到朋友几秒钟前发来的 E-mail ,也可以一人或多人同时在网上聊天,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果把搜集处理信息改为交流信息,似乎更能体现现代阅读双向互动的特点。审美阅读过程一般要经感知审美对象、激发审美情操、培养审美观念、参与审美鉴赏等阶段,理想的结果是引发审美创造。新课程标准提到的获得审美体验,是阅读审美过程的重要阶段,能否有更恰当的表述也还可以考虑。

上述肤浅体会,恳请专家和同仁指正。

注释:①甘其勋《中外语文学科性质观之比较》,见《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5 月版。

②⑤⑥曾祥芹主编《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 1999 年 9 月版。

③甘其勋《文章的功能》,见《文章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5 月版。

④甘其勋《论文章的经济和政治功能》,原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5 年第 2 期。

⑦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⑧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⑨甘其勋《文章学与语文审美教育》,见《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4 月版。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