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价报告

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价报告

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依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1997年《考试说明》命题。全卷六个部分涵盖了中学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重视基础知识测试的同时,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1997年《考试说明》提出了语文能

力层级的划分,将语文能力划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价5个层级。试题中的33

个题目分别

体现出五个能力层级的不同要求,而且各个能力层级都有不同难度的测试。全卷主、客观题目的比例恰当,赋

分合理。试题整体上立意准确,情境设置严谨,设问科学,具有对考生的语文素质较好的评测功能,有利于高

校选拔优秀人才,有利于对中学教学的正确导向。

试卷的内容、结构、长度、题型等均与近年保持大体一致,总体难度0.53,略高于往年。

1997年语文试题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

例如Ⅰ卷的语言知识及运用部分,Ⅱ卷实用语言部分(31题)的试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所选多是中学生学习中常见而又易混易误的语言材料,也适当的选用社会(含各种

传媒)的不规范用语,如不尽人意(应为不尽如人意)。这部分内容考查了考生辨析活的语言的

能力,对于评测考生实际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有较高的信度;鉴赏题由一首诗改为两首诗的关联测试,加大

了鉴赏评价的力度;改错题变指定改错为自选改错,同时增加了倒扣分的规定。这些都对语

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强

这一点比较突出的体现在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上。例如对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准确理解,对文章和要

点的恰当把握,对文章所传递的新信息的精细筛选等综合能力的考查较往年力度有所加强。Ⅰ卷科技文阅读的

四道题中有三道题需要不断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前后照应,才能完成题目的要求。Ⅱ卷社科短文阅读的考查

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点。例如27题,只有把握了全文的内容,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答案,分析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

。这样的题目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对题海战术的应试训练

,有某种纠偏作用。

文言文阅读选材平实、典型,在坚持阅读能力考查的同时,注意兼顾课内知识,注意词语、句子

的理解与文意把握之间的联系,设题顺序由低能力层级到高能力层级,体现了一般认知规律以及阅读的综合性

的特点,给考生作答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体现了较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

综观1997年高考语文试卷,时代感比较强,思想性突出。全卷33个题目除了体现本学科内容以外,始终贯

穿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主线,作文题特别反映出这个特点。大小两个作文题不仅使学生有话可说,而且寓思

想教育于试题之中。不少大学的教师说,考生还没有进大学,就在考场接受了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

1997年试题也有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难度过高。今年试题难度较往年有所提高,分析原因,大致有这样一些:有的客观性试题的选项干扰过

大;有的试题选用的测试词语不够稳定(如不孚众望),或高频误用(如万人空巷)。试题意在判别

正误,导向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却是错在社会,打了考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多数学生得分,

而使试卷难度提高。建议今后高考命题对这样的语言材料最好避开。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的难度较大,答问涉及

的要点多,综合性过强。有的题目赋分强调了整体性,实际上考生的完整答对率极低,自然流失分

(无效分)占的比例较高(如24、26、27题),从而导致分数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分度。

2.区分度不理想。199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个别题目区分度不好,主要原因是试题难度过大。从高考语文的

实践来看,难度过大时,区分度往往不好,难度适中则标准差较大,区分度较好。从教学实际来看,某些测试

内容(如现代文阅读)具有一定的超前导向作用,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目前的教学还有一定的相

对滞后性,不能很好的适应。所以,适当降低难度,既是从现实出发,又不失为对教学的引导,有利于激励师

生。

3.进一步加强题目设置的科学性和答案的唯一性。1997年高考语文试卷从总体上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但

是个别题目在表述上还欠严谨,例如9题A项。个别试题的答案应推敲得更加严密,

具有唯一性,

例如13题。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