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11册练习3第1课时练习3[训练内容]这个练习共安排8道训练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用钢笔描红。2.了解一的变调规律。3.按要求写词。4.照样子扩展句子。5.熟记成语。6.读背谚语。7.说话练习。8.学写毛笔字。第一课时一. 教学第一题(略)二. 教学第二题1.审题。(1)指名读题。(2)引导学生弄清楚题目的要求。2.指导。(1)请学生自由试读这两行词语,注意一的声调变化。(2)指名读,思考:一’’的声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对这两行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悟出:第一行的前三个词语,一’’都在词末,故仍读本调第一声;后两个词语,因切、致’’这两个字念第四声,在第四声字前面的一应该念成第二声;第二行词语中一,后面的杯、条、本、丝都不念第四声,一在非第四声字前面声调应该变读为第四声)(3)集体读,加深体会。(4)教师小结:一的变调是口头上的自然变化。拼写时,声调符号仍按原调标注。书上这样标,是为了方便我们学习一的变调规律。3.练习。采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练读,从读中进一步体会一的变调规律。4.反馈。(1)请学生说说在什么情况下,一的声调要发生变化。(2)出示黑板或投影片,让学生认读以下词语:万一 周一 二十一 百里挑一一夜 一册 一遍 一阵一把 一年 一顶 一根一心一意 一前一后三.教学第三题1. 审题。(1)指名读题。让学生说说本题的要求。2.指导。(1)引导学生思考:在学过的词中有哪些词语含有看的意思?哪些词语含有走的意思?(2)同桌进行讨论,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正确。(3)指名回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回答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3.练习。(1)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填写,其余学生填写在书上。(2)让学生大声读读自己所填的词语。4.反馈。(1)同桌互查练习情况。(2)表扬做正确的同学,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矫正性练习。四.教学第四题1.审题。2.指名读题。3.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4.指导。(1)学生自由试读这两组句子。(2)指名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何不同?(3)学生进行比较,知道每组的后一个句子都是由前一个扩展来的,分别把高和安静具体化了。(4)后一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后一个句子显得生动具体,突出了‘安静的程度,表达的意思更明白。)(5)指导朗读,加深体会。5.练习。(1)让学生独立思考,用笔在书上尝试填写。(2)自由练读补充后的句子,凭借语感体会补充的内容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4.反馈。(1)指名汇报补充的情况。(2)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矫正性练习。猜你喜欢试论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共振 08-23狐狸精的流变(1) 08-23儒道结合的诸葛亮:齐裕焜说读三国 08-23《桃花扇》中的柳 08-23以暴力为美:《水浒》的一个误区 08-23金庸其人及其武侠小说总论 08-23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逻辑关联(二) 08-23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逻辑关联(四) 08-23袁珂:我在神话研究方面做的工作 08-23莫泊桑的另一面 08-24热门预览论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 08-27张中行:开头结尾及其间 08-28《尚书》第三 08-28《诗经》里的植物(5):萱草、艾蒿 08-25初唐诗坛与四杰 08-28《语文常谈》第1章:文字不能超脱语言 08-28《诗经》与上古音韵学 08-27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08-26张中行:师生之间 08-29用图画来回答期盼 08-24欢迎使用华夏集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