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出塞》

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出塞》

教学目的: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目的1、2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过程:导入: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一、 交流资料1、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二、 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2、诗歌大意:《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三、 讨论探究: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四、 学生小结五、 阅读王昌龄从军行(一、二)王 翰凉州词六、 作业1、 背诵默写板书:兵役的残酷无限的凄凉 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不尽的悲哀第二课时:导入: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晶莹、细润的珍珠撒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让人流泪,使人感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塞》。一、交流资料1、王昌龄(689757):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人。安史之乱,避难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与李白齐名,被视为神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2、飞将:指汉代飞将军李广,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因其英勇善战,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3、阴山:即阴山山脉,起自甘肃,延绵内蒙古,是古代中原地区北方的屏障。4、互文: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2、诗歌大意:《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三、 比较探究: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2、这两首诗歌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来写战争的?(板书)四、 学生小结五、 作业1、背诵默写2、搜集关于反映战争的诗词板书设计:十五从军征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出 塞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